成语拼音:lì shì mó dùn
成语解释:见“砺世磨钝”。
成语出处:宋·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则人主之名器爵深,所以砺世摩钝者废矣。”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启蒙世人
繁体字形:礪丗摩鈍
英文翻译:Sharpen the world
砺:1.磨刀石。2.磨(刀):砥砺。磨砺。
世:1.时代:近世。当世。2.人的一生:一生一世。3.一代传一代的:世医。世交。4.指有世交关系的:世叔。5.一代一代父子相承而形成的辈分:第十五世孙。6.世界;社会:举世无双。公之于世。7.地质年代分期的第四级。如新生代第四纪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
摩:[mó]1.摩擦;接近:摩拳擦掌。摩天大厦。2.抚摸:摩弄。3.研究;切磋:揣摩。观摩。4.摩尔的简称。[mā]〔摩挲〕用手轻轻按着一下一下移动:把衣服摩平了。挲(sa)。
钝:1.不锋利(跟“快、利、锐”相对):刀钝了,要磨一磨。成败利钝。2.笨拙;不灵活:迟钝。鲁钝。3.姓。
“砺世摩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藏着什么智慧呢?举个例子:一位创业者连续三年亏损,但他坚持优化产品、拜访客户,最终带领团队扭亏为盈。这种“用行动打磨能力,用坚持影响他人”的状态,正是砺世摩钝的生动写照——既磨炼自己,也激励周围人突破局限。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主动给自己“找苦吃”?其实这个成语的核心在于“双向成长”。比如社区里组织垃圾分类志愿活动,参与者不仅要反复学习分类知识(砺己),还要向居民耐心解释规则(摩人)。过程中既提升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又推动了整个社区的环境意识,这就是现代生活中“砺世摩钝”的实践价值。
换个角度看,新媒体时代如何体现这种精神?有个视频博主专门拍摄传统手艺人的工作日常,镜头里老匠人打磨木器的动作重复上千次,观众在弹幕里感慨:“原来慢工出细活才是真功夫。”这种内容既展现了手艺人的自我锤炼,又触动了观众对专注力的重新认识,无形中完成了文化传承的“软性打磨”。
我个人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那些乐于分享失败经验的人,往往比只讲成功学的人更具启发性。当企业高管公开谈论决策失误的教训时,他们不仅在梳理自身认知盲区(砺世),更重要的是为职场新人提供了避开陷阱的参照坐标(摩钝)。这种坦诚反而比完美人设更能推动集体进步。
再想想教育领域,好老师往往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设计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到的问题。就像数学老师布置开放性应用题,学生必须自己整合知识点、尝试多种解法。这个思维碰撞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也促使老师持续更新教学方法——教育场景中的砺世摩钝,本质上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
生活中处处可以实践这个理念:选择骑自行车通勤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减少碳排放;坚持写读书笔记既深化个人理解,后续分享出来还能启发他人。关键不在于做多么宏大的事,而在于在平凡的坚持中,让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都变得更有韧性。当越来越多人开始相信“改变可以从微小处发生”,或许就是砺世摩钝精神最好的时代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