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ó hūn jué kuì
成语解释:抉:撬开;聩:糊涂。启发教育愚昧糊涂的人
成语出处:唐·司空图《泽州灵泉院记》:“长老继作,磨昏抉聩。”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教师等
繁体字形:磨昬抉聵
英文翻译:To sharpen one's mind
磨:[mó]1.摩擦:脚上磨了几个大泡。我劝了他半天,嘴唇都快磨破了。2.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磨刀。磨墨。磨玻璃。铁杵磨成针。3.折磨:他被这场病磨得改了样子了。4.纠缠;磨烦(mò·fan):这孩子可真磨人。5.消灭;磨灭:百世不磨。6.消耗时间;拖延:磨洋工。磨工夫。[mò]1.把粮食弄碎的工具,通常是两个圆石盘做成的:一盘磨。电磨。推磨。2.用磨把粮食弄碎:磨面。磨豆腐。磨麦子。3.掉转;转变:把汽车磨过来。我几次三番劝他,他还是磨不过来。
昏:1.天刚黑的时候;黄昏:晨昏。2.黑暗;模糊:昏暗。昏黄。昏花。天昏地暗。3.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昏庸。昏头昏脑。4.又同“婚”。
抉:剔出;挑出:抉择。
聩:耳聋:振聋发聩。
“磨昏抉聩”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其实描述了一种“通过打磨与引导,让混沌的人变得清醒”的状态。比如,一位老师发现学生做题总是死记硬背,便在课堂上抛出一个反常识的问题:“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自转,人会先被甩出去还是先窒息?”学生愣住后,老师再一步步用物理原理拆解——这种用冲击性思考打破惯性认知的过程,就是“磨昏抉聩”的生动体现。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的“教导”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主动制造认知冲突”。比如公司开会时,同事A反复强调“多加班才能升职”,同事B却突然反问:“去年晋升最快的小王每天准时下班,他的项目为什么反而拿了奖?”这种对比瞬间撕开了“努力=成功”的思维定式,比单纯说教更让人印象深刻。
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个智慧?我曾见一位奶茶店老板在价目表旁贴了张海报,写着:“您知道全糖奶茶的含糖量相当于生啃6块方糖吗?”不少顾客看到后默默把“全糖”改成了“半糖”。比起直接劝说,用事实制造认知缺口,反而更容易触发主动改变。
有人担心这种方式是否太尖锐,但关键在于分寸感。就像针灸治疗,既要找准穴位下针,又要注意力度。去年社区推广垃圾分类时,志愿者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带着透明展示箱现场演示:混装的厨余垃圾如何在填埋场渗漏污染地下水。这种可视化冲击比发传单有效三倍不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单纯的知识灌输越来越无力。“磨昏抉聩”提醒我们:真正的启发不是往脑子里塞东西,而是帮人打开观察世界的角度。就像给近视者递上一副眼镜,当视野清晰的瞬间,改变自然会发生。下一次当你想说服别人时,不妨先想想:如何成为那副让人眼前一亮的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