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ùn
  • zhī
  • xiá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ó dùn zhī xiá

成语解释:暇:闲暇,余暇。指在战争的余暇。

成语出处:清·江藩《汉学师承记·王昶》:“先生从征九年,虽羽书旁午,然磨盾之暇,马上吟咏,穹庐诵读,无一日废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磨盾之暇

英文翻译:To whet a shield

磨盾之暇的意思

磨:[mó]1.摩擦:脚上磨了几个大泡。我劝了他半天,嘴唇都快磨破了。2.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磨刀。磨墨。磨玻璃。铁杵磨成针。3.折磨:他被这场病磨得改了样子了。4.纠缠;磨烦(mò·fan):这孩子可真磨人。5.消灭;磨灭:百世不磨。6.消耗时间;拖延:磨洋工。磨工夫。[mò]1.把粮食弄碎的工具,通常是两个圆石盘做成的:一盘磨。电磨。推磨。2.用磨把粮食弄碎:磨面。磨豆腐。磨麦子。3.掉转;转变:把汽车磨过来。我几次三番劝他,他还是磨不过来。

盾:1.盾牌,古代打仗时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等的牌形武器。2.盾形的东西:金盾。银盾。3.货币名。苏里南、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的本位货币。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暇:没有事的时候;空闲:无暇兼顾。自顾不暇。

成语评论

磨盾之暇”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描述的是在忙碌中寻找片刻喘息的能力。比如一位程序员连续加班三天后,突然放下电脑去阳台上看十分钟夕阳——这就是他的“磨盾之暇”。生活中很多压力就像盾牌需要打磨,但聪明人懂得在打磨间隙给自己透口气。

核心问题:为什么要刻意制造“暇”?现代人总被“高效”绑架,但大脑就像弹簧,持续紧绷反而降低判断力。我在医院见过一位急诊科医生,他在抢救间隙会闭眼哼两句老歌。他说:“这2分钟能让我的注意力重启,比硬扛着更有用。”这恰好印证了神经科学的研究:短暂停歇能激活大脑默认模式网络,激发创造力。

观察菜市场里的鱼贩老王很有意思。他会在客人少时用冰块堆微型城堡,还得意地说:“冰块化了鱼才新鲜,我这叫一箭双雕。”这种把琐事转化为乐趣的能力,正是“磨盾之暇”的精髓。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时间,而是转化视角的灵光。

有人担心休息会打断工作节奏,其实不然。就像写作者刻意留的“毛边段落”——暂时写不下去时停笔散步,回来常能发现新的叙事角度。我自己的经验是:刻意制造10-15分钟的“不完美间隙”,反而能让后续工作更流畅。这就像书法里的飞白,留空处藏着流动的气韵。

下次看到同事在茶水间发呆别急着批判,说不定他正在用“磨盾之暇”修复认知资源。生活的盾牌需要打磨,但记得留出让阳光透进来的缝隙。毕竟真正持久的努力,从来不是咬牙切齿的马拉松,而是懂得调节呼吸的艺术。

"磨盾之暇"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