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ó lóng jùn qiē
成语解释:砻:磨。相互切磋研讨
成语出处:宋·王安石《进说》:“磨砻隽切,沉浸灌养,行完而才备。”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指反复研讨
繁体字形:磨礱隽切
英文翻译:Milling and meaningful cutting
磨:[mó]1.摩擦:脚上磨了几个大泡。我劝了他半天,嘴唇都快磨破了。2.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磨刀。磨墨。磨玻璃。铁杵磨成针。3.折磨:他被这场病磨得改了样子了。4.纠缠;磨烦(mò·fan):这孩子可真磨人。5.消灭;磨灭:百世不磨。6.消耗时间;拖延:磨洋工。磨工夫。[mò]1.把粮食弄碎的工具,通常是两个圆石盘做成的:一盘磨。电磨。推磨。2.用磨把粮食弄碎:磨面。磨豆腐。磨麦子。3.掉转;转变:把汽车磨过来。我几次三番劝他,他还是磨不过来。
砻:1.去掉稻壳的工具,形状像磨,多用木料制成。2.用砻去掉稻壳:砻了两担稻子。
隽:[jùn]同“俊”。[juàn]1.鸟肉肥美。2.隽永。
切:[qiē]1.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切西瓜。把肉切成丝儿。切断敌军退路。2.直线与圆、直线与球、圆与圆、平面与球或球与球只有一个交点时叫做切。[qiè]1.合;符合:文章切题。说话不切实际。2.贴近;亲近:切身。亲切。3.急切;殷切:迫切。恳切。回国心切。4.切实;务必:切记。切忌。切不可骄傲。5.用在反切后头,表示前两字是注音用的反切。如“塑,桑故切”。见〖反切〗。6.姓。
第一次听到"磨砻隽切"这个成语时,很多人都会愣一下:这四个字组合起来到底想表达什么?其实这个出自《宋史》的成语,本意是指反复琢磨推敲,就像用磨刀石打磨兵器那样精益求精。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当我们修改工作报告时,把原本冗长的段落删减成精炼的图表,这种不断优化的过程,就是"磨砻隽切"的生动体现。
有人可能会问:在讲究效率的现代社会,反复推敲是不是浪费时间?去年参与产品设计时,团队为按钮颜色争论了整整三周。现在看来,正是这种看似"较真"的讨论,最终让用户留存率提升了15%。这让我想到,真正的专业精神往往藏在细节的反复打磨里,就像米其林大厨会为酱汁浓稠度调试上百次。
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案例更让人感慨。记得有位程序员同事,总把代码写得像诗歌般工整。问他为什么不直接套用现成框架,他说:"每个分号的位置都在影响程序呼吸的节奏。"这种对专业极致的追求,不正是"磨砻隽切"的精神内核吗?反观那些只求完成任务的作品,往往像没烤透的面包,外表光鲜内里夹生。
在这个短视频刷屏的时代,深度思考能力反而成为稀缺品。上周帮实习生修改简历,发现很多年轻人习惯用"负责过项目"这样的模糊表述。当我们一起梳理具体成果时,才挖掘出他主导的用户调研覆盖了2000+样本量。这种把经历"磨"出光泽的过程,就像考古学家清理文物上的尘垢,让真正的价值得以显现。
最近重读《天工开物》,发现古人制造一把弓需要"春析木,夏造弦"的耐心。这种工匠智慧在今天依然适用:我装修房子时,坚持让木工师傅反复调整门框斜角,最终收获的不仅是严丝合缝的门扇,更理解了"慢工出细活"的现代价值。或许,快节奏生活里更需要这种打磨的勇气,就像暴雨中的竹子,越压越见韧性。
看着窗外建筑工人在烈日下校准水平仪,突然觉得每个行业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这个成语。那些被反复修改的设计稿、调试上百次的实验参数、重录三十遍的配音片段,都在诉说着:真正的专业从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像河水冲刷鹅卵石,在时光里逐渐显露温润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