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ǐ xián jiē shì
成语解释:礼:表示敬意;接:接纳。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去结交或接纳
成语出处: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三年为蜀帅,惠化大行,不事威仪,礼贤接士。”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爱惜人才
繁体字形:禮賢接士
英文翻译:Li Xian meets a scholar
礼:1.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婚礼。丧礼。2.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礼节。敬个礼。3.礼物:送礼。献礼。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4.以礼相待:礼贤下士。5.姓。
贤:1.有德行的;有才能的:贤明。贤达。贤良。2.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圣贤。选贤举能。任人唯贤。3.敬辞,用于平辈或晚辈:贤弟。贤侄。4.姓。
接:1.靠近;接触:邻接。接近。交头接耳。2.连接;使连接:接电线。接纱头。这一句跟上一句接不上。3.托住;承受:接球。书掉下来了,赶快用手接住。4.接受:接见。接待。接电话。接到来信。5.迎接:到车站接人。6.接替:接任。谁接你的班?7.姓。
士:1.古代指未婚的男子。2.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3.士人:士农工商。4.军人:士兵。士气。5.某些国家军人的一级,在尉以下:上士。中士。下士。6.指某些技术人员:医士。护士。技士。助产士。7.对人的美称:烈士。勇士。女士。8.姓。
“礼贤接士”这个成语听起来文绉绉的,到底啥意思呢?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某创业公司老板为了招揽技术大牛,亲自带着团队飞到对方城市,连续三天陪对方聊行业趋势、谈合作愿景,最终打动人才加入。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礼贤接士”——放下架子,真诚对待有才能的人。
可能有人会问:“这和普通招聘有啥区别?”关键在于主动性。普通招聘是发布职位等人投递,而礼贤接士是主动出击,比如历史故事里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现代职场中猎头专程拜访目标人选,本质都是“人才值得被特殊对待”的思维。
有个真实案例:某县城中学想提升教学质量,校长每周邀请省城退休特级教师来开讲座,不仅报销路费,还安排青年教师全程陪同学习。三年后该校高考升学率翻倍。这说明礼贤接士不局限于商业领域,教育行业同样适用——核心在于建立“尊重专业”的文化氛围。
有人质疑:“现在年轻人更看重薪资,这套还管用吗?”其实物质回报和情感投入并不矛盾。某互联网大厂给顶尖程序员开的工资确实高,但团队负责人坚持每月组织技术交流会,认真听取每个人的优化建议。这种既给钱又给尊重的组合拳,反而比单纯砸钱更能留住人才。
个人认为,礼贤接士在现代社会可以升级为“价值共建”。比如新兴的剧本杀创作圈,资深作者会主动给新人改本子、推资源,表面看是扶持后辈,实则通过培养行业生态让自己获得更多合作机会。这种双向的价值流动,让传统的人才招揽进化成了可持续的共生关系。
下次家庭聚会时,不妨观察长辈如何对待有专长的亲戚:是炫耀自家孩子的成绩,还是认真询问对方的工作经验?细微之处最能体现“是否真心看重他人价值”。毕竟,真正的人才往往更在意被理解,而不是被吹捧。
当你在职场遇到技术难题时,与其闭门造车,不如试试“反向礼贤接士”——带着问题向跨部门同事请教,准备好咖啡和具体问题清单。这种谦逊的姿态常常能打开意想不到的合作通道,毕竟专业人才最享受被需要的感觉。
说到底,践行礼贤接士不需要宏大场面。记住同事的咖啡偏好,认真听完实习生的创意提案,或者在项目复盘时主动提及合作者的贡献,这些日常细节累积起来,就是现代版的“求贤若渴”。人才的忠诚度,往往始于被看见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