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è shǔ chéng hú
成语解释:社:土地庙。城墙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权势做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成语出处:宋 李纲《八月十一日次茶陵县入界湖南有感》诗:“巨蠹推穷付囹圄,社鼠城孤扫巢穴。”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社鼠城狐
英文翻译:those who prey upon the people and fatten themselves
社:1.某些集体组织:诗社。报社。通讯社。合作社。集会结社。2.某些服务性单位:茶社。旅社。旅行社。3.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都叫社:春社。秋社。社日。社稷。4.姓。
鼠:哺乳动物,种类很多,一般身体小,尾巴长,门齿很发达,没有犬齿,毛褐色或黑色,繁殖力很强,有的能传播鼠疫。通称老鼠,有的地区叫耗子。
城:1.城墙:城外。万里长城。2.城墙以内的地方:城区。东城。3.城市(跟“乡”相对):山城。进城。满城风雨。连下数城。城乡物资交流。
狐:1.哺乳动物,外形略像狼,面部较长,耳朵三角形,尾巴长,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吃野鼠、鸟类、家禽等。常见的有赤狐和沙狐。通称狐狸。2.(Hú)姓。
提到"社鼠城狐"这个成语,可能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要用老鼠和狐狸作比喻?其实这个成语源自《晏子春秋》,原意是说藏在社庙里的老鼠和城墙下的狐狸,因为有所依仗而难以清除。就像现在某些人,仗着特殊关系或职权庇护做坏事,让人恨得牙痒痒又难以下手整治。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某公司采购部老张靠着和董事长的亲戚关系,长期虚报采购价格吃回扣。同事们私下都说:"真是社鼠城狐,明知有问题却动不得。"这个场景里,老张就像躲在"社庙"里的老鼠,董事长就是他依附的"城墙"。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类人总能长期存在?关键就在他们的"保护伞"。就像古时候的社庙是祭祀重地,没人敢放火烧鼠;城墙是防御工事,不能为抓狐狸而拆墙。现在某些违规者同样深谙此道,他们故意把自己和重要人物、关键环节绑定,让监督者投鼠忌器。
我在工作中见过这样的案例:某项目负责人把亲信安插在各个关键岗位,形成互相包庇的关系网。外人想揭发问题,常常遭遇"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困局。这时候就需要制度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建立透明的监督机制,用阳光照进这些阴暗角落。
换个角度思考,这个成语其实也在提醒我们:保护体系本身需要保持健康。就像园丁要定期修剪树木防止虫害,组织也要持续优化管理架构。当"社庙"不再给老鼠藏身之处,"城墙"不给狐狸寄生空间,自然就能营造更清明的环境。
现代社会中的"社鼠城狐"往往披着更隐蔽的外衣。他们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或是钻法律空子。但只要我们保持清醒认知,完善举报保护制度,普通员工也能成为驱赶"鼠狐"的重要力量。毕竟再坚固的城墙,也挡不住众人拾柴的正义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