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én dào zhī bǐ
成语解释:犹言神来之笔。
成语出处:清·龚炜《巢林笔谈续编·梅花主人传》:“沈启南先生为作《梅花主人图》,世称神到之笔,惜未及见。”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多用于文学作品等
繁体字形:神到之筆
英文翻译:an inspired passage
神:1.宗教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迷信的人指神仙或能力、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神位。财神。无神论。多神教。2.神话中的人物,有超人的能力:料事如神。用兵如神。3.特别高超或出奇,令人惊异的;神妙:神速。神效。这事真是越说越神了。4.精神;精力:凝神。费神。聚精会神。双目炯炯有神。5.神气:神色。神情。瞧他那个神儿,准是有什么心事。6.聪明;机灵:瞧!这孩子真神。7.姓。
到:1.达于某一点;到达;达到:到期。迟到。火车到站了。从星期三到星期五。2.往:到郊外去。到群众中去。3.用作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有结果:看到。办得到。说到一定要做到。想不到你来了。4.周到:想得很到。有不到的地方请原谅。5.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笔:1.写字画图的用具:毛笔。铅笔。钢笔。粉笔。一支笔。一管笔。2.(写字、画画、作文的)笔法:伏笔。工笔。败笔。曲笔。3.用笔写出:代笔。直笔。亲笔。4.手迹:遗笔。绝笔。5.笔画:笔顺。笔形。6.a)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的:一笔钱。三笔账。五笔生意。b)用于字的笔画:“大”字有三笔。c)用于书画艺术:写一笔好字。他能画几笔山水画。7.姓。
“神到之笔”这个成语,到底在说什么?字面看像是“神仙下凡写的字”,其实它形容的是写作或创作时突然迸发的绝妙灵感。比如有人写文章卡壳三天,某天散步时忽然想通关键段落,旁人看了直呼“这简直是神到之笔”。这种状态其实人人都经历过——做数学题时灵光一闪,做饭时突发奇想调整配料,本质上都是同类型的大脑创造力爆发。
为什么这种状态可遇不可求?去年我写小说时深有体会。连续两周描写不好主角的转变,直到有天下暴雨,雨点击打窗户的声音突然让我联想到人物内心的挣扎,五分钟就写出被编辑夸赞“充满电影感”的场景。这种突破往往发生在思维放松时,证明过度紧绷反而不利于创作——就像攥紧的拳头抓不住流水。
现代人该如何主动触发这类灵感?有个作家朋友的方法值得参考:他会在书桌旁放三种颜色的便利贴,红色记录生活观察,蓝色粘贴诗词片段,绿色写天马行空的假设。当创作遇到瓶颈,就把这些碎片随机组合。上周他就把“地铁安检仪传送带”和“外婆晒霉干菜”两个毫不相干的红色笔记,融合成了获奖短篇小说的核心意象。这印证了心理学中的远程联想理论——创新往往产生于跨领域连接。
有读者问:“这种‘神到之笔’算不算作弊?”我倒觉得它更像长期积累的利息。就像钢琴家即兴演奏的华彩乐章,表面看是瞬间爆发,实则是二十年琴房苦练的厚积薄发。去年采访过一位非遗剪纸传承人,她随手就能剪出新纹样,这种“神到”能力背后,是四十年每天八小时的手感积累。所以遇到灵感迸发时刻,与其说是天降神助,不如看作大脑对持续投入者的额外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