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ì tiān jīn rén
成语解释:祭:祭祀。指佛像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霍去病传》:“收休屠祭天金人。”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佛像
繁体字形:祭天金人
英文翻译:Sacrifice to heaven and gold
祭:[jì]1.对死者表示追悼的仪式:祭奠。公祭。2.古代杀牲供奉鬼神:祭祀。祭天。[zhài]姓。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金:1.俗称金子。金属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赤黄色,有光泽,质软,延展性最强,化学性质稳定,易传热和导电。常用作合金、硬币、装饰品等。通称黄金。2.金属:五金。3.钱:现金。助学金。4.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鸣金收兵。金鼓齐鸣。5.比喻尊贵、珍贵:金口玉言。6.像金子一样的颜色:金发(fà)。金灿灿。7.朝代名(1115—1234)。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祭天金人”这个成语源自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典故,原指匈奴用于祭祀天神的金制人像。今天,我们可以用它来比喻那些看似庄严却缺乏实际作用的事物。比如在职场中,有人可能会说:“公司会议上一堆华丽的PPT,内容却空洞如祭天金人,还不如直接讨论解决方案。”这种表达既形象又带有批判性,提醒人们不要被表面的形式迷惑。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金人”而不是其他材质?其实,金属在古代象征权威和神圣,但若只追求形式上的“金光闪闪”,反而容易忽略内在价值。例如,某品牌过度包装产品,广告宣称“奢华体验”,用户却发现功能鸡肋,网友调侃:“这简直是现代版祭天金人!”这种反差感恰好呼应了成语的核心——外表与实质的割裂。
从个人视角来看,“祭天金人”现象在当代社会尤为值得警惕。我曾见过一位企业家花费百万设计公司logo,却对员工培训一毛不拔,结果团队效率低下。这让我联想到成语背后的警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镀了多少层金,而在于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就像古人祭祀时若只盯着金像的光泽,可能连祈求丰收的本意都忘记了。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还能引申出积极解读。某博物馆复原汉代祭天仪式时,特意用金人模型配合解说视频,让观众既看到器物之美,又理解文化内涵。这种“形式与内容并重”的做法,恰似给古老的“祭天金人”赋予了新生命。它提醒我们:关键不在于是否使用华丽的形式,而在于形式是否真正服务于核心目标。
如何看待成语的现代适用性?或许可以把它当作一面镜子。当看到社交媒体上“用专业术语包装常识”的热门帖子,或是某些“重口号轻执行”的政策宣传时,我们不妨用“祭天金人”四个字轻轻叩问:这些金光闪闪的外表下,究竟藏着多少真材实料?这种思考本身,就是对形式主义最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