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ò zài dàn xī
成语解释:灾难在很短时间内就要降临。形容处境非常危险。
成语出处:宋 周煇《清波杂志》第一卷:“舍人、观察亦保终吉,但资政气貌甚恶,祸只在旦夕。”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灾祸马上来临
繁体字形:禍在旦夕
英文翻译:on the verge of death or destruction
祸:1.灾难;不幸的事或情况。与“福”相对:灾祸。闯祸。2.损害:祸国殃民。
在:1.存在;生存:精神永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父母都在。2.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我今天晚上不在厂里。你的钢笔在桌子上呢。3.留在:在职。在位。4.参加(某团体);属于(某团体):在党。在组织。5.在于;决定于:事在人为。学习好,主要在自己努力。6.“在”和“所”连用,表示强调,下面多连“不”:在所不辞。在所不惜。在所不计。在所难免。7.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等:事情发生在去年。在礼堂开会。这件事在方式上还可以研究。在他的帮助下,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8.正在:风在刮,雨在下。姐姐在做功课。
旦:1.天亮的时候;早晨:旦暮。旦夕。通宵达旦。枕戈待旦。2.(某一)天:一旦。元旦。3.姓。4.戏曲角色,扮演妇女,有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区别。5.旦尼尔的简称。旧时的纤度单位,9000米长的天然丝或化学纤维重量为多少克,它的纤度就是多少旦,1旦=1/9特。旧称(dài)。
夕:1.太阳落的时候;傍晚:夕阳。夕照。朝发夕至。朝令夕改。2.泛指晚上:前夕。除夕。风雨之夕。3.姓。
“祸在旦夕”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场景能用它来形象表达。比如张经理发现公司账目有问题时,急得直拍桌子:“咱们要是再不查清楚,祸在旦夕啊!”这时候的“祸”就像挂在房梁上的水桶,随时可能泼下来淋人一身。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和‘危机四伏’有什么区别?”其实关键在时间紧迫性。就像台风登陆前渔民抢收渔网,台风预警已经拉响,但还有两小时窗口期——这时候用“祸在旦夕”就比“危机四伏”更强调倒计时的压迫感。
记得去年小区水管爆裂,维修师傅边拧螺丝边念叨:“这要修不好,整栋楼今晚都得停水,真是祸在旦夕。”结果他三下五除二搞定,还得意地说自己拯救了三百户人家的洗澡权。你看,用这个词不一定非得是生死大事,日常生活里的紧急状况同样适用。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年轻人现在喜欢反着用这个成语。有次听实习生吐槽:“组长说项目祸在旦夕,结果改了三版方案客户才说‘第一版挺好’。”这种带着调侃的用法,反而让成语在严肃和幽默之间找到了新平衡。
当遇到“祸在旦夕”的情况该怎么办?隔壁王叔有句话很实在:“别光顾着喊‘要完蛋’,得学学消防员,警报响起的瞬间就知道灭火器在哪。”这话提醒我们,成语背后的智慧不仅是描述危机,更在强调及时应对的重要性。
最近看新闻说某地提前疏散避免山体滑坡伤亡,记者用“化险为夷”来报道。但细想整个过程,监测人员提前72小时预警时的紧张感,用“祸在旦夕”反而更能还原当时的决策压力。可见同一个事件,不同成语能展现不同视角的叙事魅力。
有朋友担心总用这类成语会不会显得悲观?我倒觉得就像天气预报说雷阵雨,带伞反而能安心出门。用“祸在旦夕”不是传播焦虑,而是提醒大家重视预防——毕竟,知道悬崖在前的人,才会记得系好安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