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ò zǎo zāi lí
成语解释:旧时印书,多用枣木梨木刻板。比喻滥刻无用的书。
成语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六》:“至于交通声气,号召生徒,祸枣灾梨,递相神圣,不但有明未造标榜多诬,即月泉吟社诸人亦病未离乎客气。”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比喻滥刻无用的书
繁体字形:禍棗災棃
英文翻译:publish worthless writings
祸:1.灾难;不幸的事或情况。与“福”相对:灾祸。闯祸。2.损害:祸国殃民。
枣:1.枣树,落叶乔木,幼枝上有成对的刺,叶子卵形或椭圆形,花黄绿色。结核果,暗红色,卵形、椭圆形或球形,味甜,可以吃,也可入药。2.(枣儿)这种植物的果实。3.(Zǎo)姓。
灾:1.自然界造成的或人为的祸害:水灾。兵灾。2.个人遭遇的祸患:没病没灾。3.“菑”,另音zī
梨:1.梨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卵形,花一般白色。果实是常见水果。品种很多。2.这种植物的果实。3.(Lí)姓。
说到“祸枣灾梨”,可能很多人第一次听到会疑惑:枣和梨怎么和“灾祸”扯上关系了?这个成语其实来自古代印刷术——过去用枣木、梨木雕刻书版,如果乱刻无用之书,就白白糟蹋了好木材。比如:“出版社为赶热点批量印刷鸡汤成功学,简直是现代版的祸枣灾梨。”这里的核心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人要专门用这个比喻?
其实答案藏在历史细节里。宋代活字印刷普及前,雕版印刷需要整块木板刻字,质地细密的枣木、梨木是顶级材料。试想工匠花费数月雕刻一部书,结果内容粗制滥造,可不就像把珍贵食材做成难以下咽的料理?这提醒我们:任何时代都要警惕“形式大于内容”的浪费。就像现在有些公司采购百万设备却闲置吃灰,何尝不是新时代的“祸枣灾梨”?
有人可能会问:数字化时代还需要担心木材浪费吗?表面看电子书取代了纸质印刷,但云端服务器每天消耗的能源、电子垃圾的处理难题,本质上仍是“祸枣灾梨”的变体。比如某科技公司跟风开发毫无市场需求的APP,投入百人团队半年后项目叫停,这种资源错配与古人浪费枣木梨木如出一辙。
我个人观察发现,这个成语的警示意义远超字面。它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节约提醒,更是对决策智慧的考验。就像烘焙时把顶级面粉做成焦黑面包,或是用珍贵时间刷无意义的短视频,都属于当代生活中的隐性浪费。如何避免?或许该学学老木匠的匠心:选准方向再下刀,用好每一块“木材”。
下次看到商场里无人问津的促销商品堆积如山,或是会议上持续三小时却无结论的讨论,不妨在心里默念这个成语。它像面镜子,照出那些被我们忽视的资源错位。但别因此焦虑——意识到问题本身,就是改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