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ǔ
  • zhī
  • shā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é shǔ zhī shāng

成语解释:禾:粟;黍:谷子。对故国的怀念。指国破家亡的悲伤

成语出处:宋·委心子《新编分门古今类事·丘墟之象》:“后巢寇入京,焚灭殆尽,悉为瓦砾狐兔穴矣。游者有禾黍之伤。”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感伤等

繁体字形:禾黍之傷

英文翻译:Injury of millet

禾黍之伤的意思

禾:1.禾苗,特指水稻的植株。2.古书上指粟。3.姓。

黍: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碾成米叫黄米,性黏,可酿酒。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伤:1.人体或其他物体受到的损坏:作战负伤。探伤仪。2.损害:伤筋动骨。伤感情。3.因故得病:伤风。伤寒。伤食。4.悲哀:伤心。悲伤。5.妨碍:无伤大体。

成语评论

禾黍之伤”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但它背后的故事其实挺有意思的。我们先来拆解字面意思:“禾黍”就是庄稼,“伤”则是伤感。合起来,说的是一种看到庄稼生长或荒废而触发的感慨。但为什么庄稼能让人伤感呢?这就要说到它的来源了。

这个成语出自《诗经·王风·黍离》,讲的是周朝东迁后,一位大臣路过旧都城,看到曾经的宫殿变成了一片麦田,心里五味杂陈。这时候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人会用庄稼来寄托对故国的怀念?” 其实答案藏在农耕文明的血脉里——土地和粮食是生存的根基,当熟悉的土地换了主人,甚至荒草丛生,那种物是人非的冲击感自然格外强烈。

举个现代例子吧。假设你回到儿时住过的老小区,发现曾经的游乐场变成了停车场,而小时候爬过的槐树只剩下一截树桩。这时你心里涌上的那种酸涩,大概就是“禾黍之伤”的当代版本。它不一定是悲壮的大历史,也可以是每个人对“失去的熟悉感”的共鸣。

有意思的是,这种伤感里其实藏着积极的力量。就像《桃花扇》里写南京城破后“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作者用“禾黍之伤”提醒后人:繁华易逝,但记忆永存。这种对历史的凝视,反而能让人更清醒地活在当下。

个人觉得,当代人或许比古人更需要“禾黍之伤”的视角。看着手机里十年前的老照片,翻到已经停刊的杂志,甚至发现常去的早餐店改成了连锁咖啡厅……这些微小的失落时刻,都在提醒我们:变化是永恒的,但正是这些变迁的痕迹,构成了生命的年轮。与其沉溺伤感,不如把这种情绪转化为记录的动力——就像古人用诗歌定格麦田里的叹息。

最后想说的是,成语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当我们在钢筋森林里为消失的报刊亭驻足,在短视频里听到久违的童年歌谣,那种心头一颤的瞬间,何尝不是跨越千年的“禾黍之伤”在轻轻叩门?让我们带着这份对过去的敬意,继续书写属于当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