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ū xíng xià líng
成语解释:令:时令。时已秋季,还在做夏令的事。指不合时令。
成语出处:鲁迅《阿Q正传》第八章:“但现在是暮秋,所以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盘辫家不能不说是万分的英断,而在未庄也不能说无关于改革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不合时宜
繁体字形:秌行夏令
英文翻译:the weather in autumn is as hot as in summer
秋:1.秋季:深秋。秋风。秋雨。秋高气爽。2.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麦秋。大秋。3.指一年的时间:千秋万岁。一日不见,如隔三秋。4.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秋。危急存亡之秋。5.姓。6.见〖秋千〗。
行:[háng]1.行列:双行。杨柳成行。2.排行:您行几?。我行三。3.行业:内行。同行。在行。懂行。改行。各行各业。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4.某些营业机构:商行。银行。车行。5.用于成行的东西:一行字。几行树。两行眼泪。[hàng]见〖树行子〗。[héng]见〖道行〗。[xíng]1.走:步行。人行道。日行千里。2.古代指路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行装。行程。行踪。西欧之行。4.流动性的;临时性的:行商。行营。5.流通;推行:行销。发行。风行。6.做;办:举行。执行。试行。行医。行不通。简便易行。行之有效。7.表示进行某项活动(多用于双音动词前):另行通知。即行查复。8.(旧读xìng)行为:品行。言行。罪行。兽行。9.可以:行,咱们就照这样办吧。算了,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10.姓。
夏:1.夏季,一年的第二季,大体是农历四月至六月。2.指中国:华夏。3.朝代名。1.(约前2070—约前160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相传为夏后氏部落联盟首领禹所建立。曾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地。传到桀,为商汤所灭。2.十六国之一(407—431)。匈奴族赫连勃勃建立。建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东北)。为吐谷浑所灭。3.(1032—1227)。北宋时党项族李元昊(hào)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建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为蒙古所灭。
令:[lìng]1.命令。2.使得:令人兴奋。3.美好:令名。4.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令兄(称对方的哥哥)。5.时节:冬令。6.古代官名:县令。7.古又同“鸰(líng)”。[líng]1.〔令狐〕2.古地名。在今山西临猗一带。3.复姓。[lǐng]量词。原张的纸五百张为一令。
“秋行夏令”这个词,乍一听像在说秋天突然过起了夏天的日子,实际是比喻做事不合时宜。比如公司年底冲刺业绩时,领导突然要求全员搞团建培训,员工一边算着年终报表一边参加破冰游戏,这种“秋天种西瓜”的操作,可不就是典型的秋行夏令?
为什么人们常在不合时宜的节点做决定?有个朋友曾在寒冬买空调,只因商场打折力度大,结果安装时发现外墙结冰无法施工。这种看似占便宜的选择,背后往往藏着对时机的误判——就像古人说的“夏虫不可语冰”,认知局限容易让人忽略环境变化。
家庭场景里也有类似现象。孩子考试前夜,家长突然改变复习策略,美其名曰“临时抱佛脚”,结果反而打乱原有节奏。这让我想到宋代王安石的青苗法改革,本是助农善政,却在执行时不顾农时强制推行,最终适得其反。可见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违背自然规律都会付出代价。
现代人常陷在“来不及”的焦虑里:春天没完成的计划,秋天拼命补课;别人开始收获时,自己才慌忙播种。有次看到商场万圣节货架旁摆着圣诞树,这种时空错乱的陈列,恰似当代生活的隐喻——我们总在追赶,却忘了每个季节都有专属的打开方式。
与其懊恼过去的“秋行夏令”,不如学会观察环境信号。就像老农看着云彩就知道何时收麦子,我们也要培养对时机的敏感度。下次遇到看似诱人的机会,不妨先问问:这是属于我的季节吗?答案或许就在晚风送来桂香的那一刻自然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