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ín zhì yú yú
成语解释:春秋时期虞国大夫百里奚无所作为,虞亡后入秦,辅佐穆公建立霸业。指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中才能发挥
成语出处:清·钱谦益《光禄大夫赠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文通铁山王公墓志铭》:“楚材晋用,国土所以长嗟;秦智虞愚,贤哲为之永叹。”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秦智虞愚
英文翻译:Qin Zhiyu Yu Yu
秦:1.周朝国名(前770—前221)。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770年周封秦襄公为诸侯。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秦朝。2.朝代名(前221—前206)。秦始皇嬴政建立。建都咸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6年为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灭。3.指陕西和甘肃。特指陕西。
智:1.有智慧;聪明:明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2.智慧;见识: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吃一堑,长一智。3.姓。
虞:1.猜测;预料:不虞。2.忧虑:兴修水利,水旱无虞。无冻馁之虞。3.欺骗:尔虞我诈。4.传说中的朝代名,舜所建。5.周朝国名,在今山西平陆东北。6.姓。
愚:1.愚笨;傻:愚人。愚不可及。大智若愚。2.愚弄:为人所愚。3.用于自称的谦辞:愚兄。愚见。愚以为不可。4.姓。
“秦智虞愚”这个成语到底在说什么?乍一听,可能有人会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谋略故事。其实它比喻的是聪明人和愚笨人之间的思维方式差异——像秦国谋士那样深谋远虑的是智者,像虞国君主那样目光短浅的就是愚者。
举个现代例子:公司会议上,老王坚持沿用二十年不变的销售策略,而新入职的小张却提出用大数据分析客户需求。这时候部门经理感慨道:“咱们部门真是秦智虞愚都有啊。”这里的“秦智”指代小张的创新思维,“虞愚”则暗指老王的守旧态度。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思维差异呢?关键在于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智者像海绵般吸收新知识,愚者则像筛子,只保留自己熟悉的内容。就像手机系统升级,有人第一时间体验新功能,有人却坚持“老版本最顺手”,这种对比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现代价值在于提醒我们保持思维弹性。上周参观科技展时,看到七十岁的李教授戴着VR眼镜研究元宇宙,而隔壁展位的年轻网红却在抱怨“这些新技术都是骗人的”。这种反差印证了智慧与年龄无关,只关乎是否愿意突破认知边界。
如何避免成为别人眼中的“虞愚”?有个简单方法:每月尝试接触一个陌生领域。可以是学做一道异国料理,或者了解区块链的基本原理。就像上周我跟着中学生侄女学滑板,虽然摔了两跤,但真切体会到“保持好奇就是对抗思维僵化的疫苗”。
最后要说明的是,智慧与愚笨并非固定标签。春秋时期的虞公若生在当代,说不定能成为优秀的考古学家;秦国的谋士如果活在今天,也可能被当作书呆子。关键是用动态眼光看待人与事,毕竟时代在变,衡量智慧的标准也在不断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