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ín huáng hàn wǔ
成语解释:秦始皇和汉武帝
成语出处:宋·孔平仲《续世说·直谏》:“此秦皇汉武之所行,非二帝三王之事业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伟人
繁体字形:秦皇汉武
英文翻译:Emperor Qin and Hanwu
秦:1.周朝国名(前770—前221)。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770年周封秦襄公为诸侯。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秦朝。2.朝代名(前221—前206)。秦始皇嬴政建立。建都咸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6年为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灭。3.指陕西和甘肃。特指陕西。
皇:1.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三皇。2.皇帝;封建君主。3.大:皇皇巨著。4.古又同“遑”。5.古又同“惶”。
汉:1.汉水:江淮河汉。2.汉族:汉语。3.天河;银河:银汉。4.成年男人:老汉。好汉。5.朝代名。1.(前202—220)。刘邦灭秦后建立。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国号新(8—23)。自刘邦称汉王起,包括“新”,史称前汉或西汉。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建都洛阳,史称后汉或东汉。为曹魏所灭。西汉、东汉合称两汉。2.三国之一(221—263)。刘备建立。在今川、云、贵、渝及陕西南部。建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为曹魏所灭。3.五代之一(947—950)。沙陀族刘知远建立。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史称后汉。为后周所灭。4.十国之一(917—971)。刘䶮(yǎn)建立。建都广州,国号大越,次年改“汉”,史称南汉。为北宋所灭。5.十国之一(951—979)。刘旻(mín)建立。建都太原,国号汉,史称北汉。为北宋所灭。
武:1.关于军事的(跟“文”相对):武器。武装。武力。2.关于技击的:武术。武艺。3.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火。4.姓。5.半步,泛指脚步:继武。踵武。见〖步武〗。
咱们现在常说的“秦皇汉武”,到底和成语有什么关系?举个例子,“焚书坑儒”这个成语,讲的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文化高压手段。比如有人批评某些公司删帖控评的行为,可以说:“这简直像现代版的焚书坑儒!”不过要注意,历史学家考证发现秦始皇实际焚烧的主要是民间私藏的政治敏感书籍,并非所有典籍。
汉武帝的“穷兵黩武”也是个典型成语。最近某国频繁发动贸易战,就有评论家说:“这种不计后果的对抗,颇有汉武帝后期穷兵黩武的意味。”但有意思的是,汉武帝虽然耗费国力,却也打通了丝绸之路,这提醒咱们看历史不能非黑即白。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两千年前的成语,为什么今天还能用?其实这些成语就像历史经验的浓缩包。比如“一统天下”现在常被企业用来形容市场垄断,但细想就会发现:秦始皇的统一靠的是强力整合,而现代企业兼并更需要文化融合,这说明古今策略的本质差异。
个人觉得最有趣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汉武帝时期的政策,如今常被用来讽刺学术垄断。但换个角度看,当时确立主流思想确实帮助汉朝形成了稳定的价值观体系。这让我想到现代社会的“信息茧房”现象——过度强化某种观念,是否也算另类的"独尊儒术"呢?
再看“指鹿为马”这个出自秦二世的成语。某次看到公司会议上,明明数据下滑,总监却硬说形势大好,同事偷偷吐槽:“赵高直呼内行!”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恰恰说明人性中的某些特质从未改变。
关于秦皇汉武的历史评价,有个现象值得注意:秦始皇的“暴君”形象和汉武帝的“雄主”定位,其实都经过后世文人的加工。就像我们现在用“滤镜”看网红,历史人物的面貌也常被不同时代的需求所重塑。下次听到“雄才大略”这种成语时,或许该多问一句:这个评价是当时的事实,还是后人的需要?
最后想说的是,这些成语就像历史的快照,既保留了过去的剪影,又被赋予新的解读。当我们用“秦皇汉武”相关的成语时,本质上是在用古人的智慧处理今人的问题。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或许正是中华文化最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