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ín huán zhuāng jìng
成语解释:秦鬟:浙江的秦望山;妆镜:绍兴鉴湖。比喻山清水秀的风景区
成语出处:宋·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风景区
繁体字形:秦鬟妝鏡
英文翻译:Qin servant girl makeup mirror
秦:1.周朝国名(前770—前221)。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770年周封秦襄公为诸侯。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秦朝。2.朝代名(前221—前206)。秦始皇嬴政建立。建都咸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6年为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灭。3.指陕西和甘肃。特指陕西。
鬟:妇女梳的环形的发髻:云鬟。
妆:1.对容貌进行修饰;打扮:梳妆。2.女子身上的装饰;演员的装饰:红妆。卸妆。3.指陪嫁物品:送妆。
镜:1.用来映照形象的器具:镜子(亦指“眼镜”)。镜台。镜匣。镜奁。铜镜。穿衣镜。2.利用光学原理制造的各种器具,上面的镜片一般用玻璃制成:镜头。镜片。眼镜。胃镜。凸镜。凹镜。三棱镜。望远镜。显微镜。3.监察,借鉴:镜戒。4.照耀:“荣镜宇宙”。
“秦鬟妆镜”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并不是常见的成语,更像是文学创作中的意象组合,用来描绘女性精心打扮的场景。比如:“清晨的阳光洒进闺房,她端坐于秦鬟妆镜前,细细梳理发髻,仿佛要将每一缕青丝都赋予诗意。”这种表达,既古典又充满画面感。
问题来了:为什么用“秦鬟妆镜”而不是直接说“梳妆打扮”?答案藏在文化符号里。“秦鬟”暗指秦代女子发式的精致,“妆镜”则强调对仪容的重视。这样的组合不仅让文字更有历史厚重感,还能引发读者对传统美学的想象——就像用“水墨丹青”代替“画画”,瞬间多了几分意境。
生活中我们也能活用这种表达。比如描写长辈:“外婆总爱对着那面老式梳妆镜盘发,银丝如秦鬟般工整,七十岁的仪态比年轻人还讲究。”这里既保留了成语的韵味,又让场景更贴近现代生活。
个人觉得,这种“旧词新用”特别有意思。就像给手机贴上古风壁纸,既保留智能科技的本质,又增添文化趣味。下次写朋友圈时试试:“今天认真化了全妆,感觉自己活成了秦鬟妆镜里的女主角”——是不是比单纯晒自拍更有记忆点?
语言本就是流动的河流,成语也需要随着时代泛起新的浪花。与其纠结某个成语是否“正宗”,不如思考如何让它承载当下的生活温度。毕竟连古人用的铜镜都变成了现在的美颜相机,我们的表达方式又何必拘泥于形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