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 fēi chéng shì
成语解释:非:谬误;是:正确的东西。长期形成的谬误;久而久之被当作正确的。
成语出处:清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原善序》:“治经之士,莫能综贯,习所见闻,积非成是,余言恐未足以振兹坠绪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兼语式;作谓语;指长期所形成的错误,往往被当作正确的
繁体字形:积非成是
英文翻译:many mistakes makes " right
积:1.积累;聚集:积少成多。日积月累。积土成山。院子里积了不少水。2.长时间积累下来的:积习。积弊。3.中医指儿童消化不良的病:食积。奶积。捏积。这个孩子有积了。4.乘积的简称。
非:1.错误(跟“是”相对):是非。习非成是。痛改前非。2.不合于:非法。非礼。非分(fèn)。3.不以为然;反对;责备:非难。非议。无可厚非。4.不是:答非所问。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5.前缀。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非金属。非晶体。非司机。6.不:非同小可。非同寻常。7.跟“不”呼应,表示必须:要想做出成绩,非下苦功不可。8.一定要;偏偏:不行,我非去!9.不好;糟:景况日非。10.指非洲。
成:1.完成;成功(跟“败”相对):大功告成。事情成了。2.成全:成人之美。玉成其事。3.成为;变为:百炼成钢。雪化成水。4.成果;成就:坐享其成。一事无成。5.生物生长到定形、成熟的阶段:成虫。成人。6.已定的;定形的;现成的:成规。成见。成例。成药。7.表示达到一个单位(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成批生产。成千成万。成年累月。水果成箱买便宜。8.表示答应、许可:成!就这么办吧。9.表示有能力:他可真成!什么都难不住他。10.姓。11.十分之一叫一成:九成金。村里今年收的庄稼比去年增加两成。
是:1.对;正确(跟“非”相对):一无是处。自以为是。实事求是。你说得极是。应当早做准备才是。2.认为正确:是古非今。深是其言。3.表示答应的词:是,我知道。是,我就去。4.姓。5.指示代词。这;这个:如是。由是可知。是可忍,孰不可忍?。是日天气晴朗。6.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阿Q正传》的作者是鲁迅。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7.与“的”字配合使用,有分类的作用:这张桌子是石头的。那瓶墨水是红的。我是来看他的。8.联系两种事物,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他是一片好心。咱们是好汉一言,快马一鞭。院子里是冬天,屋子里是春天。9.表示存在,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是”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他跑得满身是汗。10.“是”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不能混淆:去年是去年,今年是今年,你当年年一个样哪!。说是说,做是做,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11.在上半句里“是”前后用相同的名词、形容词或动词,表示让步,含有“虽然”的意思:诗是好诗,就是长了点。东西旧是旧,可是还能用。我去是去,可是不在那儿吃饭。12.用在句首,加重语气:是谁告诉你的?。是国防战士,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13.用在名词前面,含有“凡是”的意思: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14.用在名词前面,含有“适合”的意思:他想的很是路。这场雨下的是时候。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15.用在选择问句、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你是吃米饭是吃面?。他不是走了吗?。你是累了不是?⑾(必须重读)表示坚决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我打听清楚了,他那天是没去。这本书是好,你可以看看。
“积非成是”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放到生活中其实特别常见。举个例子,很多人以为“每天必须走一万步才算健康”,甚至为此专门买运动手环。但你知道吗?这个说法最初只是日本一家计步器公司的营销口号,后来被误传成了“科学建议”。时间一长,大家反而忘了它的真实来源,甚至有人因为强行凑步数导致膝盖受伤——你看,错误的说法被重复多了,就成了“真理”。
为什么错误会被当成正确?这可能和人的从众心理有关。比如网络用语“空穴来风”原本指“消息有根据”,但现在九成人都用它表示“毫无依据”,连电视剧字幕都跟着写错。当周围所有人都这么说时,个体很容易放弃质疑,甚至主动加入传播链。这就像办公室里流传的八卦,传到最后连当事人自己都信了。
再举个职场中的例子:某公司要求员工每周提交20页工作报告,这个规定五年前是因为某个项目临时增加的。后来项目取消了,但报告制度却被保留下来。新入职的同事虽然觉得浪费时间,但看到老员工都在做,便默认“存在即合理”。这种惯性思维正是“积非成是”的催化剂——我们总以为延续传统更安全,却忘了追问最初的逻辑。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种语言或规则的演变未必全是坏事。就像“熊猫”其实该叫“猫熊”,但大众已经习惯了错误叫法,反而形成了新的文化符号。我的个人观点是:面对积非成是的现象,关键要区分“无害的约定俗成”和“会造成实际危害的谬误”。比如把“鸿鹄之志”读错只是语言流变,但相信“吃胶原蛋白能美容”却可能浪费钱财又损害健康。
下次听到广为流传的说法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个结论有数据支撑吗?还是单纯因为听多了才觉得对?”就像古人说的“三思而后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主动思考比被动接受更能避免掉进认知陷阱。毕竟,真相往往藏在习以为常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