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ài ěr fàn mù
成语解释:比喻见闻浅薄的人
成语出处: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北朝经学》:“此可见诸儒师资有自,非同后世稗耳贩目之学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商贩等
繁体字形:粺耳販目
英文翻译:Barnyard ear peddler
稗:1.稗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幼苗像稻,但叶鞘无毛,没有叶舌和叶耳。是稻田主要杂草。2.形容微小或非正统的:稗贩。稗史。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贩:1.商人卖货物:贩粮食。贩牲口。2.贩卖货物的小商人:小贩。摊贩。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哎哟喂,大家有没有听过"稗耳贩目"这个成语?先别急着摇头,这可不是说菜市场卖杂粮的摊贩啊!它的本意是指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行为。举个栗子:老张在茶水间神神秘秘地说"公司要裁30%的人",结果第二天全部门都人心惶惶——这可不就是典型的稗耳贩目么?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这种传言为啥总有人信?说白了,咱们大脑天生就容易对"劲爆消息"产生条件反射。就像看到朋友圈里"不转不是中国人"的标题,手指头总忍不住要点进去瞅瞅。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辨别力比啥都重要。
就拿上个月的热搜来说吧,某明星被传"偷税漏税"闹得沸沸扬扬。有网友随手转发的截图里,连税务局公章都是PS的!你想想,要是每个人都成了稗耳贩目的传播者,那真相可不就像掉进滚筒洗衣机里的袜子,转着转着就找不着北了?
不过也别太悲观,依我看这事儿倒逼出了个好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开始标注信息来源,年轻一代也学会了"让子弹飞一会儿"。就像我家00后的表弟,看到惊人消息总要查三个不同平台才肯相信。这不正是破除稗耳贩目的希望之光吗?
说到底,信息甄别能力就像肌肉,得靠日常锻炼。下次再遇到"惊天大瓜",不妨先做三个深呼吸,像老中医把脉那样仔细辨别虚实。毕竟在这个真假难辨的时代,咱们的耳朵和眼睛,可都得修炼成精明的"质检员"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