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 yí sòng nán
成语解释:考察疑端,排除难点
成语出处:清 张三光《蒋石原先生传》:“听断之暇,进其子弟之秀美者,稽疑送难。”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学问及问题等
繁体字形:稽疑送難
英文翻译:Send doubts and difficulties
稽:[jī]1.停留:稽留。稽延。2.考核:稽查。无稽之谈。3.计较:反唇相稽。[qǐ]1.〔稽首〕2.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3.道士举一手向人行礼,也称稽首。
疑:[yí]1.不信,猜度(duó):疑惑。疑问。疑心。疑团。疑虑。疑窦。疑点。疑端。猜疑。怀疑。半信半疑。2.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疑案。疑难。疑义。存疑。[nǐ]1.安定,止息。2.古同“拟”,比拟。
送:1.把东西运去或拿去给人:送报。送信。送饭。2.赠送:奉送。老师送我两本书。3.陪着离去的人一起走:把客人送到大门外。送小孩儿上学。4.姓。
难:[nán]1.不容易,做起来费事:难处。难度。难点。难关。难熬。难耐。难产。难堪。难题。难以。难于。困难。畏难。急人之难。2.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难免。难为。难保。难怪。难倒(dǎo)。难道。难能可贵。3.不好:难听。难看。[nàn]1.灾祸,困苦:难民。灾难。遇难。逃难。殉难。患难。遭难。避难。排扰解难。2.仇怨:排难解纷。3.诘责,质问:发难。非难。责难。[nuó]古同“傩”。
“稽疑送难”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遇到问题时不逃避,而是主动思考、积极解决。比如有人问:“项目遇到瓶颈该怎么办?”如果直接放弃,可能就错过了突破的机会;但如果用“稽疑送难”的态度,可能会召集团队一起分析问题根源,最终找到创新方案。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的解决问题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主动性和系统性。比如一位程序员发现代码报错,如果只是随便改几个参数,可能陷入死胡同;但若他先梳理逻辑、查阅文档(稽疑),再尝试多种方法验证(送难),效率会高得多。这种“先理清问题,再攻克难关”的思维模式,正是成语的核心。
生活中如何应用呢?举个真实场景:朋友因工作压力想辞职,但又担心找不到更好的机会。这时候用“稽疑送难”的思路,可以先列出当前工作的具体痛点,再分析自身优势和市场情况,最后制定过渡计划。这样一来,决策就不再是“非黑即白”的逃避,而是有准备的主动选择。
我认为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很多人遇到困难时容易焦虑或拖延,但“稽疑送难”提醒我们:问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拆解问题的耐心。就像拼图时如果总盯着整幅画面发愁,不如先把边缘碎片挑出来——先分类,再突破,反而能更快完成。
最后分享个有趣的观察:那些总说“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人,和坚持“稽疑送难”的人,长期来看结果往往不同。前者可能依赖运气,后者却在过程中积累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或许就是成语背后更深层的智慧:主动应对挑战的人,终会获得超越问题本身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