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ǐ zhǒng yán chuān
成语解释:秃笔成坟,砚磨穿孔。指写作著述功力极深。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小引》:“支言俚说不足供酱瓿,而翼飞胫走,较拈髭呕血笔冢研穿者,售不售反霄壤隔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定语;指人的文笔
繁体字形:筆塚研穿
英文翻译:Bizui study and wear
笔:1.写字画图的用具:毛笔。铅笔。钢笔。粉笔。一支笔。一管笔。2.(写字、画画、作文的)笔法:伏笔。工笔。败笔。曲笔。3.用笔写出:代笔。直笔。亲笔。4.手迹:遗笔。绝笔。5.笔画:笔顺。笔形。6.a)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的:一笔钱。三笔账。五笔生意。b)用于字的笔画:“大”字有三笔。c)用于书画艺术:写一笔好字。他能画几笔山水画。7.姓。
冢:1.坟墓:古冢。2.山顶。
研:[yán]研究:钻研。研习。[yàn]同“砚”。
穿:1.破;透:把纸穿了个洞。水滴石穿。2.用在某些动词后,表示破、透或彻底显露:射穿。磨穿。看穿了他的心思。戳穿阴谋诡计。3.通过(孔洞、缝隙、空地等):穿针。穿过森林。从这个胡同穿过去。4.用绳线等通过物体把物品连贯起来:穿糖葫芦。用珠子穿成珠帘。5.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穿鞋。穿衣服。
哎哟喂,你听说过“笔冢研穿”这个成语不?说白了就是形容人刻苦钻研到极致,连毛笔都写秃了堆成坟头,砚台也被磨穿了。这画面感,你瞅瞅,古人狠起来连文具都不放过啊!
举个栗子,老张为了考科举,每天练字到三更天,院子里秃笔堆得比柴火垛还高。有人笑话他:“你这劲儿使错地方了吧?”老张却抹了把墨汁脸:“笔秃了能换,手感丢了可找不回!”你品,这哪是写字?分明是和学问较上劲了。
等等,为啥非要把文具折腾成这样?其实重点在“研穿”二字——就像现在程序员敲代码敲到键盘冒火星子,核心都是“死磕精神”。隔壁王姐写毕业论文那会儿,电脑键盘被她敲得字母都磨没了,这不就是现代版“键冢研穿”嘛!
要我说啊,这成语搁现在照样好使。前阵子看短视频,有个手艺人雕核舟,刻刀换了十几把,核桃碎屑攒了两大罐。评论区有人杠:“费这老劲图啥?”师傅乐呵呵回怼:“图的就是把事做透的那个爽快劲儿!”这话在理,所谓工匠精神,不就是把“差不多”变成“刚刚好”的那股倔劲?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人讲究效率,这种玩法是不是过时了?我看未必。就拿写公众号来说,有个朋友硬是把行业数据翻了个底朝天,文档存了八百多个版本。结果呢?文章火出圈不说,还成了行业标杆。所以说啊,笨功夫里藏着真本事,这事儿古今通用。
说到底,“笔冢研穿”讲的不是自虐式努力,而是那份“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较真态度。就像爬山,有人坐缆车,有人偏要手脚并用,图的就是登顶时那句:“嘿,这山老子可是用脚底板量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