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ǐ mò guān sī
成语解释:笔墨:文字;官司:诉讼。写状子起诉。指书面上的辩论。
成语出处:清 许叶芬《红楼梦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非仅为懵懂辈饶舌,打无谓笔墨官司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比喻用文字争论
繁体字形:筆墨官司
英文翻译:written polemics
笔:1.写字画图的用具:毛笔。铅笔。钢笔。粉笔。一支笔。一管笔。2.(写字、画画、作文的)笔法:伏笔。工笔。败笔。曲笔。3.用笔写出:代笔。直笔。亲笔。4.手迹:遗笔。绝笔。5.笔画:笔顺。笔形。6.a)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的:一笔钱。三笔账。五笔生意。b)用于字的笔画:“大”字有三笔。c)用于书画艺术:写一笔好字。他能画几笔山水画。7.姓。
墨:1.写字绘画的用品,是用煤烟或松烟等制成的黑色块状物,间或有用其他材料制成别种颜色的,也指用墨和水研出来的汁:一块墨。一锭墨。研墨。笔墨纸砚。墨太稠了。2.泛指写字、绘画或印刷用的某种颜料:墨水。油墨。3.借指写的字和画的画:墨宝。遗墨。4.比喻学问或读书识字的能力:胸无点墨。5.木工打直线用的墨线,借指规矩、准则:绳墨。矩墨。6.黑或近于黑的:墨菊。墨镜。7.贪污:贪墨。墨吏。8.古代的一种刑罚,刺面或额,染上黑色,作为标记。也叫黥。9.(Mò)指墨家。10.姓。11.指墨西哥:墨洋(墨西哥银圆)。
官:1.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官员。武官。做官。外交官。2.指属于政府的或公家的:官办。官费。3.公共的;公用的:官道。官厕所。4.姓。5.器官:五官。感官。
司:1.主持;操作;经营:司机。司炉。各司其事。2.中央部一级机关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级别比部低,比处高):人事司。外交部礼宾司。3.姓。
话说“笔墨官司”这词儿,乍一听像是古代文人拿着毛笔对簿公堂,其实说白了就是文字上的较量。举个栗子,当年李白被杜甫写诗调侃“天子呼来不上船”,李白反手一篇《戏赠杜甫》回怼“借问别来太瘦生”,这不就是典型的文人互掐吗?你品,你细品,这字里行间的火药味儿,比真刀真枪还带劲!
哎,这时候有人要问了:“笔墨官司到底算不算伤和气啊?”要我说啊,这事儿得看怎么玩。好比现在网上大V隔空论战,有人引经据典摆事实,有人阴阳怪气抖机灵。前者能推动观点碰撞,后者就容易变成口水战。就像隔壁老王说的:“吵架也要吵出水平,别整得跟菜市场大妈似的。”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前阵子某作家在书里写“咖啡不如茶养生”,结果被咖啡爱好者们组团写长文反驳,从抗氧化成分扯到文化象征,连《本草纲目》都被翻出来佐证。这场面,活脱脱就是现代版“以笔为剑,以墨为盾”。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没有这种争论,咱老百姓哪能知道咖啡豆和茶叶里藏着这么多门道?
你瞅瞅现在的网络环境,动不动就“键盘侠出征”。其实笔墨官司的精髓在于“论理”而非“攻人”。记得大学老师讲过:“真理越辩越明,但得先保证自己手里拿的是放大镜,不是板砖。”这话糙理不糙,好比打辩论赛,重点是把观点立住了,而不是把对手说趴下。
最后唠点个人看法。笔墨官司这事儿吧,就跟吃火锅似的,火候掌握好了是美味,过了头就得烧锅底。咱普通人要是遇到观点碰撞,不妨学学古人“和而不同”的智慧。毕竟文字的力量不在于压倒对方,而是让不同的声音都能被听见——当然了,要是遇到胡搅蛮缠的主儿,该收笔时就收笔,毕竟时间宝贵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