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ǎn
  • ku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uǎn kuī lí cè

成语解释: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狭窄、片面;见识肤浅。

成语出处:汉 东方朔《答客难》:“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管窺蠡測

英文翻译:benighted

管窥蠡测的意思

管:1.管子:钢管。竹管。水管。气管儿。2.吹奏的乐器:黑管。管弦乐。3.形状像管的电器件:电子管。晶体管。4.用于细长圆筒形的东西:一管毛笔。两管牙膏。5.姓。6.管理;看管:管账。管图书。谁管仓库?。她能同时管十台机器。7.管辖:这个省管着几十个县。8.管教:管孩子。9.担任(工作):我管宣传,你管文体。10.过问:管闲事。这事我们不能不管。11.保证;负责供给:管保。不好管换。管吃管住。12.作用跟“把”相近,专跟“叫”配合:他长得又矮又胖,大家都管他叫小胖子。13.作用跟“向”相近:管他借钱。管我要东西。14.不管;无论:管他是谁,该批评就得批评。15.关涉;牵涉:他不愿来,管我什么事?

窥:1.从小孔或缝隙里看:管中窥豹。2.暗中察看:窥探。窥测。

蠡:[lí]1.瓢。2.贝壳。[lǐ]1.用于人名,范蠡,春秋时人。2.(Lǐ)蠡县,地名,在河北。

测:1.测量:测绘。2.推测;料想:变化莫测。

成语评论

管窥蠡测”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用竹管看天、用贝壳测海,比喻人眼光狭窄、见识短浅。举个现实中的例子:公司开会讨论新项目时,同事小李坚持认为“只要技术够强,产品一定能卖爆”,却完全忽略了市场调研和用户需求。这时候有人提醒他:“咱们是不是有点‘管窥蠡测’了?光盯着技术参数,就像用吸管看世界啊。”小李这才意识到,自己只盯着技术细节,反而把更大的商业版图挡在了视线外。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人容易陷入这种局限视角?”其实这和大脑的“节能模式”有关。就像用手机拍照时默认的方形构图,我们会下意识选择自己熟悉的框架去观察事物。比如父母总说“考公务员最稳妥”,其实是把二十年的人生经验浓缩成了单一选项。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二十年前有人用同样的逻辑,可能就错过了互联网行业的爆发期。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小区物业要改建花园,王阿姨坚决反对砍掉任何一棵树,认为“绿色越多越好”。但实地测量后发现,过度密集的树木反而挡住了低层住户的阳光。这种时候,“保护树木”的初心固然可贵,但如果能爬上物业的观景台俯瞰整个小区布局,或许就能找到生态需求和居住质量的平衡点——这恰好印证了跳出“管窥思维”的重要性。

我个人觉得,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管窥蠡测”反而成了常态。刷短视频时算法推给我们的内容,看新闻时自动过滤的“不感兴趣”,本质上都在帮我们不断收窄认知边界。但换个角度看,意识到这种局限本身就是突破的开始——就像突然发现手机相机里还有全景模式,虽然手持拍摄时容易手抖,但至少知道了世界比取景框大得多。

最后分享一个反常识的观察:有时候“管窥”也能成为优势。考古学家用洛阳铲勘探地层,投资人用关键指标筛选项目,都是主动缩小视野来聚焦核心。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管”的粗细,而在于我们是否清楚自己正在用什么样的工具观察世界,以及何时该换个更广角的镜头。

管窥蠡测的造句

  1. 造句 他们不曾说明,这是我的管窥蠡测。
  2. 造句 现在的判断只是管窥蠡测,要想掌握整个案情,还得深入的调查才行。
  3. 造句 他这番对国际局势的析论,也只是管窥蠡测之见,何足采信!
  4. 造句 我们万不可凭管窥蠡测的调查了解,就下结论和发议论。
  5. 造句 评论作品最忌片面,因为易陷于管窥蠡测之嫌。
  6. 造句 人所以会有偏见,常常是因着固执,管窥蠡测,以为自己的所知所见,就是人生的真相。
  7. 造句 一个人若只在乎身边的环境,难免会管窥蠡测地看事情,最后让自己与时代脱节。
  8. 造句 宇宙无限,人生有限,若要以有限见识无限,也只是管窥蠡测,耗精费神而已。
  9. 造句 探讨问题要广蒐资料,多请教专家,才能免於管窥蠡测之讥。
  10. 造句 他这番对国际局势的析论,也只是管窥蠡测之见,何足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