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ōng
  • wé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cū tōng wén mò

成语解释:粗:略微;通:通晓。文墨:指写文章。稍微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六卷:“有一少年,姓王名臣,长安人氏,略知书史,粗通文墨。”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文化水平

繁体字形:麤通文墨

英文翻译:barely know the rudiments

粗通文墨的意思

粗:1.(条状物)横剖面大(跟“细”相对,2.(长条形)两长边的距离不十分近:粗线条。粗眉大眼。3.颗粒大:粗沙。4.声音大而低:嗓门儿粗。粗声粗气。5.粗糙(跟“精”相对):粗瓷碗。去粗取精。这个手工活儿太粗了。6.疏忽;不周密:粗疏。粗心大意。7.鲁莽;粗野:粗暴。粗话。粗人。8.略微:粗知一二。粗具规模。

通:[tōng]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这个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通炉子。3.有路达到:四通八达。火车直通北京。4.连接;相来往:沟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无。5.传达;使知道:通知。通报。通个电话。6.了解;懂得:通晓。精通业务。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国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万事通。8.通顺:文章写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称。10.姓。[tòng]用于动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儿说。

文:1.字;语言的书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议论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军事的。与“武”相对:文职。文武双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旧指礼节、仪式等:繁文缛节。8.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文身。文双颊。10.文饰;掩饰:文过饰非。11.⑪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一文不值。

墨:1.写字绘画的用品,是用煤烟或松烟等制成的黑色块状物,间或有用其他材料制成别种颜色的,也指用墨和水研出来的汁:一块墨。一锭墨。研墨。笔墨纸砚。墨太稠了。2.泛指写字、绘画或印刷用的某种颜料:墨水。油墨。3.借指写的字和画的画:墨宝。遗墨。4.比喻学问或读书识字的能力:胸无点墨。5.木工打直线用的墨线,借指规矩、准则:绳墨。矩墨。6.黑或近于黑的:墨菊。墨镜。7.贪污:贪墨。墨吏。8.古代的一种刑罚,刺面或额,染上黑色,作为标记。也叫黥。9.(Mò)指墨家。10.姓。11.指墨西哥:墨洋(墨西哥银圆)。

成语评论

话说“粗通文墨”这成语,听起来是不是像在夸人“有点文化但不多”?哎您别说,还真有老铁在评论区问过:“这词到底算褒义还是贬义啊?”其实这事儿得分场合——比如张三刚学写毛笔字,朋友圈晒了张歪歪扭扭的“福”字,朋友点赞说“你小子现在也算粗通文墨了”,这明显是善意的调侃嘛!

不过话说回来,这成语最常出现在啥场景呢?举个栗子,隔壁王婶给闺女找对象,跟媒婆念叨:“小伙子高中毕业,粗通文墨就行,关键得踏实肯干。”您品,这里强调的是“够用就好”的实用主义,既不过分追求文采飞扬,也避免了找个目不识丁的主儿。

哎对了,有人可能搞混“粗通文墨”和“半瓶水晃荡”。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态度!前者像刚会骑自行车的新手,知道自己技术不精但愿意继续练;后者就像骑三轮车还非要单手耍杂技,容易翻车不说还容易溅别人一身泥。所以咱们用这成语时,重点得突出“基础掌握但仍有进步空间”的状态。

突然想起来个真实案例:前年我们单位搞数字化改革,五十多岁的老李头主动报名学电脑。现在他虽说只会用Word打通知、Excel做简单表格,但领导在会上夸他“粗通文墨又能与时俱进”,这话听着比直接说“技术小白”可顺耳多了。可见用对成语啊,能把批评变成鼓励,把短板说成潜力。

说到这儿,我倒觉得现代社会对“粗通文墨”的要求其实更高了。以前能写对联就算文化人,现在不仅要会码字,还得懂点PPT设计、短视频剪辑。不过话又说回来,甭管时代怎么变,保持学习劲头才是硬道理。就像我表弟说的:“咱虽然粗通文墨,但胜在天天进步啊!”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最后给大伙儿提个醒:用这成语千万别踩雷区。比如评价专业人士时来句“您这也算粗通文墨”,那准得挨白眼。但要是用来形容自己刚入门的兴趣爱好,比如“我对茶道只是粗通文墨”,反倒显得谦虚又实在。说到底啊,语言就像炒菜的火候,得看准时机才能用得恰到好处。

粗通文墨的造句

  1. 造句 这位山居老人粗通文墨,能读报和写信。
  2. 造句 此时此景令我不由想起一个粗通文墨的士兵在日记中写的这样一句话:“星星看起来就像一个黑锅盖上挖的许多小窟窿,透过这些小窟窿可以看见锅盖外面的亮光。”。
  3. 造句 割风从前当过乡吏,是一个粗通文墨的农民,马德兰初到那里时,他的生意正开始走上逆运。
  4. 造句 可是……你现在就是个粗通文墨而已,考个屁!看来我真是失算了,列祖列宗啊,我萧景逸有愧你们。
  5. 造句 那春杏不是傻瓜,虽然没学过什么诗词歌赋,却也粗通文墨,此刻早已多少听出来其中的“意思”。
  6. 造句 在场的二百多个江村青壮年多数是文盲,即使有少数人粗通文墨,也是勉强能认得自己的名字,自然不懂“落叶松前松叶落”。
  7. 造句 祖父胡祖伦上过几年乡塾,粗通文墨。
  8. 造句 张铁嘴上过高小,粗通文墨,翻了几遍,里面的文字艰深枯涩,他看得似通非通,但隐约知道是一些符咒之类的典籍。
  9. 造句 此女柔婉慧悟,更兼粗通文墨,“能窥书传大略”,为人“醇谨不佻”,因此深得吴阿衡“怜爱”。
  10. 造句 只是随着身为保正的父亲学过些文字、粗通文墨的他,怎有出口成章、甚至窥测科考天机之才?心底满腹疑云的徐勿天,此刻联想起“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