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ǐn yào guān tóu
成语解释:关头:关口。比喻有关事情成败的关键或时机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1回:“十三妹同安龙媒、张金凤,并张老夫妻,柳林话别——是这书的开场紧要关头。”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关键时刻
繁体字形:緊要關頭
英文翻译:Critical moment
紧:1.物体受到几方面的拉力或压力以后所呈现的状态(跟“松2”相对,2.同):绳子拉得很紧。鼓面绷得非常紧。3.物体因受外力作用变得固定或牢固:捏紧笔杆。把螺丝钉往紧里拧一拧。眼睛紧盯住他。紧记着别忘了。4.使紧:紧了一下腰带。紧紧弦。紧一紧螺丝钉。5.非常接近,空隙极小:抽屉紧,拉不开。这双鞋太紧,穿着不舒服。他住在我的紧隔壁。全国人民团结紧。6.动作先后密切接连;事情急:紧催。一个胜利紧接着一个胜利。他紧赶了几步,追上老张。风刮得紧,雨下得急。任务很紧。抓紧时间。7.经济不宽裕;拮据:这个月用项多一些,手头显得紧一点。
要:[yào]1.重要:主要。紧要。险要。要事。要道。2.重要的内容:纲要。摘要。提要。择要记录。3.希望得到;希望保持:他要一台电脑。这本书我还要呢!4.因为希望得到或收回而有所表示;索取:要账。小弟弟跟姐姐要钢笔用。5.请求:她要我替她写信。6.助动词。表示做某件事的意志:他要学游泳。7.助动词。须要;应该:路很滑,大家要小心!。早点儿睡吧,明天还要起早呢!8.需要:我做件上衣要多少布?。由北京到天津坐汽车要两个小时。9.助动词。将要:我们要出国旅游了。要下雨了。10.助动词。表示估计,用于比较:夏天屋子里太热,树荫底下要凉快得多。11.如果:明天要下雨,我就不去了。12.要么:要就去打球,要就去溜冰,别再犹豫了。[yāo]1.求:要求。2.强迫;威胁:要挟。3.同“邀”。4.又同“腰”。
关:1.使开着的物体合拢:关窗户。把抽屉关上。2.使机器等停止运转;使电气装置结束工作状态:关机。关灯。关电视。3.放在里面不使出来:鸟儿关在笼子里。监狱是关犯人的。4.(企业等)倒闭;歇业:有一年,镇上关了好几家店铺。5.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的地方设置的守卫处所:关口。关防。山海关。嘉峪关。我的责任就是不让废品混过关去。6.城门外附近的地区:城关。北关。关厢。7.门闩:门插关儿。斩关落锁。8.货物出口和进口查验收税的地方:海关。关税。9.比喻重要的转折点或不容易度过的一段时间:难关。只要突破这一关,就好办了。10.姓。
头:[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头。梳头。平头。分头。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3.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头。笔头儿。中间粗,两头儿细。4.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头儿。提个头儿。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5.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头儿。蜡头儿。铅笔头儿。6.头目:李头儿。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7.方面:他们是一头儿的。心挂两头。8.第一:头等。头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头车。头马。头羊。10.姓。[tou]1.(头儿)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头。石头。骨头。舌头。罐头。苗头。b)接于动词词根:念头。扣头。饶头。嚼头儿。看头儿。听头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准头。甜头儿。2.方位词后缀:上头。下头。前头。后头。里头。外头。
生活中难免遇到“紧要关头”,这时候用对成语不仅能精准表达,还能让语言更生动。比如:小明在考试最后五分钟发现漏做题,“千钧一发”之际,他深吸一口气快速写完答案——这种场景用“千钧一发”既凸显时间紧迫,又暗示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关键时刻的成语怎么选?比如团队项目即将截止时,负责人突然病倒,可以说:“组长‘临危受命’,带着大家熬夜赶工。”这里“临危受命”既点明突发状况,又暗含对担当者的信任。个人认为,这类成语的价值在于同时传递压力感和行动力,比单纯说“紧急情况”更有画面感。
成语会不会显得太夸张?其实要看语境。比如朋友登山迷路,你说“这真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可能让人觉得小题大做;但换成“现在需要‘当机立断’选条路线”,既保持紧迫感又不制造恐慌。我习惯把成语当作调味剂:多用反而刻意,关键处撒一点最能提味。
如何用成语增强说服力?商务谈判中,甲方犹豫是否签合同时,可以说:“这个合作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们已经扫清了所有障碍。”这里成语既暗示前期努力,又描绘了自然达成目标的趋势。据我观察,带结果导向的成语特别适合推动决策,因为它们自带“势在必行”的潜台词。
最近读历史书时注意到,古人面对危机常用“破釜沉舟”这类成语,现代人或许觉得老派,但换个角度看:它传递的不仅是决心,更是主动切断退路的智慧。就像创业者在资金见底时选择all in新产品,这种“向死而生”的勇气,或许正是紧要关头最需要的特质。
下次遇到突发状况时,不妨试试用成语当思维锚点。比如交通堵塞导致迟到,与其焦虑“要完了”,不如想“这是‘柳暗花明’的前奏”——转换表达方式的同时,心态也会跟着变积极。语言从来不只是工具,更是塑造认知的魔法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