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án xíng zhòng fù
成语解释:过重的刑罚和繁多的赋税。亦作“繁刑重敛”。
成语出处:宋·苏轼《东坡志林》第五卷:“齐景公不繁刑重赋,虽有田氏,齐不可取。”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政策等
繁体字形:繁刑重賦
英文翻译:Heavy punishment and heavy taxation
繁:[fán]复杂;繁多:纷繁。繁星。[pó]姓。
刑:1.刑罚:徒刑。死刑。2.指对犯罪嫌疑人的体罚:用刑。刑讯。3.古又同“型”。
重:[zhòng]1.重量;分量:举重。这条鱼有几斤重?2.重量大;比重大(跟“轻”相对):体积相等时,铁比木头重。工作很重。脚步很重。话说得太重了。3.程度深:情意重。病势很重。重伤。4.重要:重地。重任。5.重视:敬重。尊重。看重。器重。为人所重。重男轻女是错误的。6.不轻率:自重。慎重。持重。7.姓。[chóng]1.重复:重出。书买重了。2.重新;再:重逢。旧地重游。重写一遍。3.层:云山万重。突破一重又一重的困难。4.使重叠在一起;摞:把两领席重在一起。5.姓。
赋:1.(上对下)交给:赋予。2.旧时指农业税:田赋。赋税。3.征收(赋税):赋以重税。4.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5.做(诗、词):赋诗一首。
“繁刑重赋”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沉重?它描述的是古代统治者对百姓施加严酷刑罚和沉重赋税的现象。比如:“秦朝末年,朝廷推行繁刑重赋,百姓不堪其苦,最终揭竿而起。”这个例子中,高压政策和经济负担直接导致了社会矛盾的爆发。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统治者明知“繁刑重赋”的危害,还要坚持这么做呢?其实这和治理能力的局限性有关。比如汉武帝时期,虽然对外战争需要大量军费,但过度征税反而削弱了经济基础。这说明当权者容易陷入“短期目标优先”的陷阱,忽视长期稳定的重要性。
换个角度看,现代社会是否存在类似现象?比如某些企业为了快速盈利,制定严苛的考核制度和高额罚款,导致员工流失率飙升。这就像缩小版的“繁刑重赋”——过度强调效率而忽视人性化管理,最终损害组织生命力。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警示意义在于揭示“平衡”的重要性。就像种庄稼不能过度施肥,治国治企也需要在规则与包容之间找到黄金分割点。北宋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时,既整顿吏治又减轻赋税,这种双向调节反而增强了社会活力。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的反面教材也能成为正面教材。唐太宗曾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意识到苛政的危害,他才推行轻徭薄赋政策。这说明历史教训可以转化为治国智慧,关键在于当权者是否具备反思能力。
当我们讨论“繁刑重赋”时,本质上是在探讨权力与责任的对应关系。就像父母教育孩子,严厉管教需要伴随情感支持,单纯施加压力只会适得其反。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服务型政府”理念,或许正是对这种历史智慧的传承与创新。
最后想说的是,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挑战,但人性对公平与尊严的追求始终不变。从商鞅变法到现代税制改革,人类在不断试错中寻找更合理的治理方式。那些刻在竹简上的教训,今天依然在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源自对每个个体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