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án lǐ duō yí
成语解释:繁:多而杂。礼节繁复仪式过多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8回:“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
繁体字形:繁禮多儀
英文翻译:Multiple rites and instruments
繁:[fán]复杂;繁多:纷繁。繁星。[pó]姓。
礼:1.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婚礼。丧礼。2.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礼节。敬个礼。3.礼物:送礼。献礼。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4.以礼相待:礼贤下士。5.姓。
多:1.数量大(跟“少、寡”相对):多年。多种多样。多才多艺。多快好省。2.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跟“少”相对):这句话多了一个字。你的钱给多了,还你吧。3.过分的;不必要的:多心。多嘴。多疑。4.(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五十多岁。两丈多高。三年多。5.表示相差的程度大:他比我强多了。这样摆好看得多。6.姓。7.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你看他老人家多有精神!。这问题多不简单哪!8.指某种程度: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陡,他总是走在前面。有多大劲使多大劲。
仪:1.人的外表:仪表。仪容。威仪。2.礼节;仪式:司仪。行礼如仪。3.礼物:贺仪。谢仪。4.倾心;向往:心仪已久。5.姓。6.仪器:仪表。地动仪。半圆仪。
“繁礼多仪”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礼节过于繁琐、形式化的场合。比如,有人可能会说:“公司年会流程足足安排了二十多个环节,又是致辞又是颁奖,真是繁礼多仪,大家等到最后都困得睁不开眼了。”这里的“繁礼多仪”既点出了活动的冗长,也隐晦地表达了人们对效率的期待。
有人会问:“为什么有些场合非要把礼节搞得这么复杂呢?”其实,这背后往往藏着对“仪式感”的追求。比如传统婚礼中,从提亲到拜堂的每一步都有严格规矩,老一辈人觉得这是对婚姻的重视。但年轻人可能觉得:“流程太复杂反而冲淡了婚礼的幸福感。”这种矛盾恰恰体现了“繁礼多仪”的双刃剑特性——它既能传承文化,也可能变成束缚。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朋友聚餐时,有人坚持要用全套茶具泡茶,还要按“先闻香后品茗”的步骤来。这时候可能会有人嘀咕:“喝个茶而已,有必要这么繁礼多仪吗?”其实这里的关键在于场合是否适配——正式的茶道表演需要仪式感,但日常聚会或许更适合轻松随意的氛围。
有意思的是,现代职场中也存在类似现象。比如某次商务洽谈,对方代表坚持要先交换名片、再寒暄十分钟才能进入正题。新人小王事后吐槽:“这繁礼多仪的流程,差点让我忘了要谈什么。”这种情况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必要礼节”的认知可能存在代际或地域差异。
有人可能会疑惑:“难道简化流程就是不尊重传统吗?”我倒觉得,真正的尊重在于理解内核而非照搬形式。就像清明节扫墓,有人简化了焚烧纸钱的步骤,改为摆放鲜花,既环保又不失缅怀之意。这种“取其精华”的智慧,或许能帮助我们跳出“繁礼多仪”的框架,找到更适应现代生活的表达方式。
最后不妨想想:当我们在说某个场合“繁礼多仪”时,本质是在呼唤“真诚高于形式”的价值判断。就像作家三毛曾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或许礼仪的终极意义,不在于步骤的多寡,而在于能否让参与者感受到真正的联结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