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ēn hóng hài lǜ
成语解释:纷:纷披;红:指红花;骇:散乱;绿:指绿叶。纷披散乱的红花绿叶。形容花草树木随风摆动。
成语出处:唐 柳宗元《袁家渴记》:“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形容花草树木随风摆动
繁体字形:紛紅駭緑
英文翻译:luxuriant growth of flowers and vegetation swaying
纷:1.多;杂乱:纷乱。纷飞。2.纠纷:排难解纷。
红:[hóng]1.像鲜血的颜色:红枣。红领巾。2.象征喜庆的红布:披红。挂红。3.象征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红运。开门红。满堂红。他唱戏唱红了。4.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红军。又红又专。5.红利:分红。6.姓。[gōng]见〖女红〗。
骇:惊吓;震惊:惊涛骇浪。骇人听闻。
绿:[lǜ]像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由蓝和黄混合而成:嫩绿。浓绿。桃红柳绿。青山绿水。[lù]义同“绿”(lǜ),用于“绿林、绿营、鸭绿江”等。
“纷红骇绿”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形容色彩斑斓的画面,但它的实际用法和常见误解之间到底有何不同?先从一个例子说起:某次朋友指着商场里挂满彩灯的圣诞树感叹:“这布置真是纷红骇绿!”其实他可能用错了——这个成语原本出自柳宗元的《袁家渴记》,本意是形容花叶随风舞动的动态美,现在更多被用来批评过度堆砌的视觉效果。
比如某品牌新推出的广告海报,画面中同时出现荧光粉、电光蓝、亮橙色,促销信息用五种字体叠加,消费者看到后皱眉:“这设计太纷红骇绿了,根本看不清重点。”这里的使用就恰到好处,既点明了色彩杂乱的问题,又暗含“喧宾夺主”的批评意味。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常被误认为是单纯夸赞色彩丰富,就像有人会说“花园里纷红骇绿的牡丹真漂亮”,其实这属于典型误用。
为什么现代人容易误解这个成语?或许与视觉信息过载的时代特征有关。在社交媒体刷屏的九宫格美甲图中,有人把镶满水钻的指甲称为“纷红骇绿的艺术品”,实际上这个成语更适合用在类似情景:某民宿老板把外墙刷成桃红色,在绿色爬山虎覆盖下形成突兀的撞色效果,过路游客嘀咕:“这颜色搭配太纷红骇绿,反而破坏了自然美感。”这种对比用法更能体现成语的批判性内涵。
有趣的是,我在博物馆见过明代青花瓷展,当讲解员指着缠枝莲纹说“这种繁而不乱的构图避免了纷红骇绿的弊端”时,突然领悟到传统美学中的留白智慧。这让我联想到现代网页设计中流行的极简风格,或许正是对“纷红骇绿”式审美疲劳的反向修正。下次做PPT时若看到同事把每张幻灯片都填充动画特效,不妨提醒:“适当删减效果,太纷红骇绿的演示反而降低专业性。”
某个细雨蒙蒙的清晨,我在公园看见退休阿姨们穿着桃红柳绿的衣裳打太极,有位老先生笑说:“你们这身打扮真是纷红骇绿。”阿姨们却笑着转起绸扇:“我们这叫老来俏!”这个生活场景恰好说明,成语的使用要考虑具体语境——在轻松的生活场景中,略带调侃的“纷红骇绿”反而透着鲜活的生活趣味。
当设计师朋友纠结于产品包装的色彩方案时,我建议他参考宋代《千里江山图》的设色逻辑:青绿山水间点缀朱砂印章,既保持整体协调又有视觉重点。这种传统配色哲学提醒我们,所谓“纷红骇绿”的症结不在于颜色多寡,而在于是否建立有序的视觉层次。就像烹饪讲究五味调和,视觉呈现也需要把握浓淡相宜的分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