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é yīng fú jiàn
成语解释:结缨:系上帽带;伏剑:拔剑自刎。比喻为维护正义而献身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結纓伏劍
英文翻译:Bow the sword with a tassel
结:[jié]1.在条状物上打疙瘩或用这种方式制成物品:结绳。结网。结彩。2.条状物打成的疙瘩:打结。活结。死结。蝴蝶结。3.发生某种关系;结合:结仇。结社。结为夫妻。4.凝聚;凝结:结晶。湖面结了一层冰。5.结束;了结:结账。归根结底。你不理他不就结了吗?6.旧时保证负责的字据:保结。具结。7.姓。[jiē]长出(果实或种子):树上结了不少苹果。这种花结子儿不结?。园地里的南瓜、豆荚结得又大又多。
缨:1.泛指用作装饰的穗子:帽缨儿。红缨枪。2.像缨的东西:萝卜缨儿。3.绳子:长缨。
伏:1.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趴:伏案。伏在桌子上。2.低下去:起伏。此起彼伏。3.隐藏:潜伏。伏击。昼伏夜出。4.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伏天:入伏。初伏。三伏天。每伏十天。5.屈服;低头承认;被迫接受:伏诛。6.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7.姓。8.伏特的简称。1安的电流通过电阻为1欧的导线时,导线两端的电压是1伏。
剑:1.古代兵器,长条形,一端尖,两边有刃,安有短柄。现在击剑运动用的剑,剑身是细长的钢条,无刃,顶端为一小圆球。2.(Jiàn)姓。
“结缨伏剑”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别急,咱们先看个例子。比如电视剧里有个角色被敌军包围,他明明能逃走却选择整理衣冠,挺直腰板面对敌人,这就是在展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骨气——说的正是结缨伏剑的精神。
有人会问:帽子歪了都要先整理再赴死,这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吗?其实这个典故真正的价值,在于展现了人对自我尊严的坚持。春秋时期的子路在生死关头,选择用整理帽缨的动作传递信念:人可以倒下,但精神气节不能垮。就像现代人遇到职场不公时,有人选择据理力争而不是忍气吞声,这何尝不是新时代的结缨伏剑?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老张发现公司账目有问题,顶着被辞退的风险坚持举报,同事都说他傻。但他说:“账目不清就像帽带松了,不系好怎么走得正?”这种把原则看得比饭碗重要的选择,正是结缨伏剑在现实中的生动演绎。它提醒我们:有些坚持看似迂腐,实则是守护内心秩序的底线。
值得思考的是,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还适用吗?我的观察是:关键要区分形式与内核。古人整理帽缨是形式,背后的尊严追求才是本质。就像今天我们不一定要复刻古礼,但当遭遇原则性问题时,那种“有所不为”的坚持反而显得珍贵。毕竟,能守住精神气节的人,才能在任何时代都活得挺拔。
下次遇到需要抉择的时刻,不妨想想这个两千多年前的故事。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气,有时候就藏在那些看似固执的坚持里。就像春天的竹子,宁折不弯的姿态,本身就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