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é
  • ré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ué rén qì yì

成语解释:绝、弃:放弃。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成语出处:《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无为而治

繁体字形:絶仁棄義

英文翻译:Perfidy

绝仁弃义的意思

绝:1.断:隔绝。络绎不绝。2.穷尽;净尽;没有出路的:绝望。弹尽粮绝。绝境。3.副词。1.极:绝大多数。绝妙。2.全然;绝对:绝无其事。4.独一无二的:绝技。5.气息中止;死亡:气绝。悲痛欲绝。6.绝句:七绝。

仁:1.仁爱:仁心。仁政。仁至义尽。2.敬辞,用于对对方的尊称:仁兄。仁弟。仁伯。3.姓。4.果核或果壳最里头较柔软的部分,大多可以吃:杏仁儿。核桃仁儿。花生仁儿。虾仁儿。

弃:1.放弃;扔掉:抛弃。舍弃。遗弃。弃权。弃之可惜。2.姓。

义:1.公正合宜的道理;正义:道义。大义灭亲。义不容辞。2.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演。3.情谊:情义。忘恩负义。4.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的:义父。义女。5.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6.姓。7.意义;道理:字义。定义。微言大义。

成语评论

绝仁弃义”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它说的其实是抛弃仁爱和道义的行为。比如古代某些将领投降敌军时,百姓会指着城墙大骂:“他连百姓死活都不顾,真是绝仁弃义!”这里既包含了背叛国家的行为,也暗含了抛弃道德底线的批判。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有绝仁弃义的现象吗?”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某公司老板突然卷款跑路,拖欠员工半年工资。这时候同事们痛心疾首地说:“平时满嘴兄弟情谊,关键时刻却绝仁弃义。”这种行为既违背了契约精神,也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道义。

但要注意的是,这个词的使用需要具体情境。比如战国时期,法家主张“绝仁弃义”来强化法治,这时候反而是种改革策略。就像商鞅变法时说的:“想要国家强大,就要绝仁弃义、严明法纪。”这种语境下的含义就从贬义变成了中性词,核心在于理解背后的时代背景。

有人可能会困惑:“这个词到底是批评还是中性描述?”关键在于使用者的立场。去年某科技公司停止慈善项目专注盈利,支持者说这是“战略聚焦”,反对者则批评是“绝仁弃义”。这就像硬币的两面,提醒我们道德判断往往带有主观色彩。

我个人觉得,这个词在现代最值得玩味的是它的警示作用。就像我们常说的“不要变成自己讨厌的人”,当面临利益诱惑时,坚守仁义或许短期吃亏,但就像种树需要时间扎根,道德底线才是立身之本。毕竟,完全抛弃仁义的人,终究会失去立足的土壤。

最后留个思考题:如果朋友为救人而撒谎,这算不算绝仁弃义?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早有答案——《孟子》里提到“嫂溺援之以手”的典故,说明仁义从来都不是僵化的教条。这种灵活变通的智慧,或许正是破解成语理解障碍的关键钥匙。

绝仁弃义的造句

  1. 造句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2. 造句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3. 造句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4. 造句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 
  5. 造句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6. 造句 见惯登堂持象笏,绝仁弃义斩驺虞。
  7. 造句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扑,少私寡欲’。
  8. 造句 圣人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9. 造句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仁弃义"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