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uē jīn duǎn liǎng
成语解释:做买卖时货物短缺分量
成语出处:王朔《我是你爸爸》:“人家来转转,你们就吆喝着非拉着人家买,人家真买了就缺斤短两坑人家。”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分量不足
繁体字形:缺斤短兩
英文翻译:give short weight
缺:1.缺乏;短少:缺人。缺材料。庄稼缺肥缺水就长不好。2.残破;残缺:缺口。完满无缺。这本书缺了两页。3.该到而未到:缺勤。缺课。缺席。4.旧时指官职的空额,也泛指一般职务的空额:出缺。肥缺。补一个缺。
斤:1.市制质量单位。10两为1斤,100斤为1担。1斤原为16两,后改为10两,合500克。2.古时砍伐树木的工具。
短:1.两端之间的距离小(跟“长”相对)。a)指空间:短刀。裤子裁短了。b)指时间:短期。夏季昼长夜短。2.缺少;欠:理短。缺斤短两。别人都来了,就短他一个人了。短你三块钱。3.缺点:取长补短。说长道短。揭短儿。护短。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缺斤短两”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商家卖东西时故意少给重量或数量,现在常用来形容“暗中克扣、欺骗他人”的行为。比如有人买水果,老板嘴上说“三斤半”,回家一称发现只有两斤八两——这便是一个典型的“缺斤短两”场景。
为什么这种现象屡禁不止?其实这和人性中的贪婪有关。有些商家总想通过小手段快速获利,而消费者又不可能随身带着秤。不过随着手机称重App和市场监管的普及,这种情况正在减少。我曾遇到一位卖菜阿姨坚持用透明塑料袋装货,她说:“做生意像种树,根扎得深才能长得高。”这句话让我对诚信经营有了更深的理解。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网购时标着“500克装”的干果,拆开发现罐底有三分之一是填充泡沫。这时候就能用“这简直是缺斤短两”来表达不满。不过现在很多平台推出“缺重必赔”服务,消费者维权变得容易多了。
如何避免成为受害者?有个简单办法是选择有电子秤联网功能的商家。我在常去的菜市场发现,那些把秤具放在顾客视线范围内的摊位,生意往往更红火。这说明现代消费者更看重透明交易,而技术发展正在倒逼商业环境变得更规范。
有次在海鲜市场,摊主主动提醒我:“今天的虾个头小,你要不要多买半斤?”这种反向操作反而赢得了我的信任。这让我想到,与其说“缺斤短两”是行业顽疾,不如看作检验商家诚信的试金石。当越来越多人选择用脚投票,市场自然会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
从街边摊到电商平台,商业的本质始终是价值交换。那些坚持足斤足两的商家,或许短期内少赚了钱,却积累了更宝贵的口碑。就像老话说的“薄利能多销,秤平斗满客自来”,诚信经营才是最长久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