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ún shān sì yìng
成语解释:应:应和。四面群山纷纷响应。比喻一声号召,人们群起响应
成语出处:朱自清《论标语口号》:“为的是‘发聋振聩’,是‘群山四应’,是人民的觉醒与起来。”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响应
繁体字形:羣山四應
英文翻译:Mountain four should
群:1.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群。鸡群。建筑群。成群结队。2.众多的人:超群。群言堂。群策群力。3.成群的:群峰。群居。群集。4.用于成群的人或东西:一群孩子。一群马。5.姓。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四:1.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应:[yìng]1.回答或随声相和:应答。呼应。应对(答对)。应和(hè)。答应。喊他不应。应承。反应(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2.接受,允许,答应要求:应邀。应聘。应考。3.顺合,适合:顺应。适应。应机。应景。应时。应用文。4.对待:应付。应变。应酬。[yīng]1.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应当。应该。应分(fèn)。应有尽有。2.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3.姓。
当我们站在山谷中大喊一声,四周的群山仿佛在回应,层层叠叠的回声此起彼伏——这正是"群山四应"描绘的画面。但你知道吗?这个成语早已跳出了自然现象,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场景。
比如公司里的小张提出了新方案,部门同事立刻跟进讨论,领导也迅速给出资源支持。这种团队协作的状态,不就像"一声呼喊,群山回响"吗?这时可能有人问:为什么用"山"来比喻人?其实山的稳重与呼应,恰恰暗含了"可靠支持"和"及时反馈"的双重意味。
周末爬山时遇到件趣事。领队老王对着山谷喊"注意落石",话音刚落,前后队伍的提醒声接力般传开。这种自发形成的保护链,让我突然意识到: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何尝不是另一种"群山四应"?每个转发分享的人,都在构筑信息传递的山脉。
有人疑惑: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还需要这种传统成语吗?我倒觉得恰恰相反。在即时通讯时代,"秒回"成了新礼仪,"已读不回"反而让人焦虑。这种对即时反馈的期待,不正是"群山四应"的现代演绎吗?只不过我们把回音壁从山谷搬到了手机屏幕。
记得去年社区组织防汛演练,微信群里的通知刚发出,家家户户立即响应。从准备沙袋到疏通下水道,整个过程就像按下播放键的录音机——这边话音刚落,那边就有动作。这种高效联动,或许就是成语在当代最生动的注解。
观察生活会发现,好的协作模式都带着"群山四应"的特质。就像音乐节现场观众的欢呼接力,又像疫情时邻里间的物资传递。重要的不是回声本身,而是背后那份"被听见、被回应"的安心感。当我们学会主动成为他人的"山峦",整个社会就能谱写出更和谐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