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ún
  • wǎng
  • zhī
  • mé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ún wǎng zhī mén

成语解释:枉:奸邪。指各种歪门邪道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夫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门。”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歪门邪道

繁体字形:羣枉之門

英文翻译:The gate of group waste

群枉之门的意思

群:1.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群。鸡群。建筑群。成群结队。2.众多的人:超群。群言堂。群策群力。3.成群的:群峰。群居。群集。4.用于成群的人或东西:一群孩子。一群马。5.姓。

枉:1.弯曲:矫枉过正。2.使歪曲:贪赃枉法。3.受屈:冤枉。屈枉。4.副词。徒然;白白地:枉费心机。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门:1.房屋、车船或用围墙、篱笆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前门。屋门。送货上门。2.装置在上述出入口,能开关的障碍物,多用木料或金属材料做成:铁门。栅栏门儿。两扇红漆大门。3.器物可以开关的部分:柜门儿。炉门儿。4.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门。闸门。球进门了。5.门径:窍门。打网球我也摸着点门儿了。6.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在指一般的家庭:张门王氏。长门长子。满门。双喜临门。7.宗教、学术思想上的派别:儒门。佛门。左道旁门。8.传统指称跟师傅有关的:拜门。同门。门徒。9.一般事物的分类:分门别类。五花八门。10.姓。

成语评论

群枉之门”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到底该怎么用呢?举个例子:一家公司如果管理层长期纵容拉帮结派、打压异己的行为,员工们私下就会感叹“这里简直是群枉之门”——因为错误的风气像一扇门,把正直的人挡在外面,却让歪风邪气畅通无阻。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职场斗争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群”字。当不正之风形成系统性的群体行为,比如多个部门联合造假报表、中层集体包庇违规操作时,才真正构成了成语中“众人行邪道”的典型场景。就像河堤上的蚁穴,单个漏洞尚可修补,连成片的溃烂就会引发整体崩塌。

另一个生活化的例子:某小区业主群常年被几个造谣生事的账号操控,正经提建议的业主反遭围攻。这种网络空间的集体霸凌现象,不正是数字时代的“群枉之门”?有趣的是,这种现象往往始于少数人的私心,最终却在群体裹挟中演变成集体失智。

我注意到一个矛盾现象:为什么人们明知某些做法错误,还会主动踏入“群枉之门”?其实就像雨天踩水坑,刚开始可能只是无意识地随大流,等到泥浆沾满裤腿才惊觉深陷其中。某高校曾出现整个宿舍集体作弊的情况,最初可能只是某个学生提议“互相照应”,最终演变成全员参与的恶性事件。

再比如某些直播平台,当大量主播开始用低俗内容博眼球,坚持优质内容的人反而难以生存。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本质上就是商业环境中的“群枉之门”。值得思考的是:当我们批评这种现象时,是否也该反思自己是否在某个瞬间,也曾为这扇门的开启推波助澜?

有个细节常被忽视:“群枉之门”往往戴着合理化的面具。就像某些传销组织,先用“创业致富”的旗号吸引人,等参与者形成规模后,错误行为就被群体合理化。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堕落,比明目张胆的作恶更具迷惑性。

最近观察到新趋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群枉之门”可能以更隐蔽的方式存在。比如某些网络社群里,看似热闹的讨论实则充满偏见和谣言。这时候更需要我们保持独立思考,记住那句老话——当一扇门向错误敞开时,总还有另一扇窗留给清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