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ún hóng xì hǎi
成语解释:鸿:鸿雁;海:指大湖。象许多飞鸿在大湖里游戏一样。形容书法遒劲灵活。
成语出处:唐·张彦远《法书要录》:“王羲之书如群鸿戏海。”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法等
繁体字形:羣鴻戲海
英文翻译:Great things play in the sea
群:1.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群。鸡群。建筑群。成群结队。2.众多的人:超群。群言堂。群策群力。3.成群的:群峰。群居。群集。4.用于成群的人或东西:一群孩子。一群马。5.姓。
鸿:1.大雁:鸿雁。鸿毛。雪泥鸿爪(喻往事遗留的痕迹)。2.大:鸿博。鸿图。鸿沟。鸿儒。鸿福。鸿运。鸿烈。3.指书信:来鸿。4.姓。
戏:[xì]1.玩耍;游戏:儿戏。嬉戏。2.开玩笑;嘲弄:戏弄。戏言。3.戏剧,也指杂技:京戏。马戏。一出戏。这场戏演得很精彩。4.姓。[hū]见〖於戏〗。
海: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海。火海。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海碗。海量。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海枣。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海啦!6.漫无目标地:海骂。她丢了支笔,海找。7.毫无节制地:海吃海喝。8.姓。
“群鸿戏海”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别急,咱们先拆开看看。字面意思是“一群大雁在海面上嬉戏”,但实际用来比喻书法笔势的灵动飘逸,或者形容热闹欢快的场景。比如书法老师点评学生作品:“你这一撇一捺写得像群鸿戏海,既有章法又不失活泼。”这里既夸了字形结构,又带出动态的美感。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为什么用“鸿雁”和“大海”作比喻?其实古人观察鸿雁列队飞行时,既有秩序又带着自由舒展的姿态,而大海的广阔恰好能衬托这种群体动态。就像我们常说的“下笔如有神”,用自然景象来比拟艺术创作,特别有画面感。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社区广场上阿姨们跳扇子舞,红绸翻飞间队形不断变换,邻居老王拍着大腿笑说:“这阵仗跟群鸿戏海似的!”你看,成语用在这儿既贴切又生动,比直说“热闹”更有韵味。这说明老词汇也能焕发新生命,关键看你怎么用。
有人担心成语太文绉绉用不上,我倒觉得不然。现在年轻人写游戏测评,形容BOSS战里漫天飞舞的技能特效,来句“满屏光效如群鸿戏海”,是不是比“眼花缭乱”更有记忆点?语言就像乐高积木,老零件搭新造型才有趣。
不过要注意使用场景。你要是对着程序员说“代码写得群鸿戏海”,对方可能满脸问号。但在文创领域,这个成语简直是百搭款——策展人形容艺术装置的空间布局,摄影师抓拍候鸟迁徙,甚至用来比喻直播带货时弹幕刷屏的盛况,都能让表达瞬间鲜活起来。
最后说点个人看法:成语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更像是工具箱里的多功能刀。像“群鸿戏海”这种自带画面感的词汇,用好了能让文字跳出纸面。下次遇到需要描述群体动态美的场合,不妨试试这个成语,说不定能收到“哇,还能这么说”的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