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ān cháng jiǎo dù
成语解释:形容内心极度思念或感到非常不安
成语出处:杨朔《雪花飘飘》:“不过也怪,自从部队逼近下花园,百岁忽然翻肠搅肚的想念起爹爹来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形容心情不安
繁体字形:飜腸撹肚
英文翻译:Stir your stomach
翻:1.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歪倒;反转:推翻。翻身。车翻了。人仰马翻。2.为了寻找而移动上下物体的位置:翻箱倒柜。从箱子底下翻出来一条旧围巾。3.推翻原来的:翻供。这桩冤案终于翻过来了。4.爬过;越过:翻墙而过。翻山越岭。5.(数量)成倍地增加:翻番。翻了几倍。6.翻译:把德文翻成中文。7.翻脸:闹翻了。把他惹翻了。
肠:1.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形状像管子,上端连胃,下端通肛门。分为小肠、大肠两部分,起消化和吸收作用。通称肠子。2.心思;情怀:愁肠。衷肠。3.在肠衣里塞进肉、淀粉等制成的食品:香肠。鱼肠。腊肠。
搅:1.搅拌:茶汤搅匀了。把粥搅一搅。2.扰乱;打扰:搅扰。胡搅。这宗生意让他搅黄了。
肚:[dù]1.腹部:肚子。2.物体圆而突起像肚子的部分:腿肚子。[dǔ]用作食品的某些动物的胃:猪肚子。羊肚儿。
“翻肠搅肚”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它常用来形容内心极度纠结、痛苦或焦虑的状态。比如有人面临重大抉择时,可能会说:“这几天我翻肠搅肚地想,到底要不要接受这份外地工作。”这里的“翻”和“搅”就像用勺子不断搅动汤锅,生动描绘了思绪混乱的画面。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准确表达情绪?其实古人早就发现肠胃反应与情绪的联系。现代科学证实,人在压力下确实会产生“胃部翻腾”的生理反应。比如考试前夜,小明盯着复习资料叹气:“我现在真是翻肠搅肚,公式记了又忘。”这种具象化的表达,比单纯说“焦虑”更有画面感。
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适用?设想夫妻吵架后的冷战期,妻子对闺蜜倾诉:“看他摔门出去,我心里翻肠搅肚的,既生气又担心。”短短八个字,就把矛盾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表达既保留了文化韵味,又符合现代人的沟通习惯。
有人可能会问:和“心烦意乱”有什么区别?细微差别在于,“翻肠搅肚”更强调持续性的内心煎熬。就像创业者老张说的:“新产品上线前那三个月,我天天翻肠搅肚睡不着,生怕哪个环节出错。”这里既包含时间维度,也暗含生理层面的不适感。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打通了生理与心理的界限。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其实更需要这类鲜活的语言来表达真实感受。与其强装镇定说“我很好”,不如坦然承认:“这件事确实让我翻肠搅肚”——这何尝不是种自我接纳呢?
下次遇到困扰时,不妨试试用这个成语。当你说出“最近确实有些翻肠搅肚”,其实已经在用语言疏导情绪了。就像剥洋葱,把复杂的内心感受层层展现,反而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毕竟,承认情绪的波涛汹涌,正是驾驭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