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ǎo
  • xiǎo
  • sh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ǎo bù xiǎo shì

成语解释:年老而不明白事理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植益内不自安”注:“老不晓事,强著一书,悔其少作。”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责骂人等

繁体字形:老不暁事

英文翻译:Old know nothing

老不晓事的意思

老:1.年岁大(跟“少、幼”相对):老人。老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2.老年人(多用作尊称):徐老。敬老院。扶老携幼。3.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老了人了。4.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老手。老于世故。5.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对,下6.同):老厂。老朋友。老根据地。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7.陈旧:老脑筋。老机器。这所房子太老了。8.原来的:老脾气。老地方。9.(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跟“嫩”相对,下10.同):油菜太老了。11.(食物)火候大:鸡蛋煮老了。青菜不要炒得太老。12.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晓:1.天刚亮的时候:拂晓。晓雾。破晓。鸡鸣报晓。晓行夜宿。2.知道:通晓。家喻户晓。3.使人知道:揭晓。晓以利害。4.姓。

事:1.事情:国事。公事。2.事故:出事。平安无事。3.职业:谋事。4.关系;责任:回去吧,没有你的事了。5.从事:大事宣传。6.侍奉;伺候:事亲。不事王侯。

成语评论

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场景:一位退休多年的长辈坚持用现金结账,对扫码支付连连摆手,年轻人忍不住嘀咕:"真是老不晓事。"可换个角度看,他们只是困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里,就像我们面对区块链技术时的茫然无措。

为什么会出现"老不晓事"的现象?核心在于认知时差。就像二十年前父母教我们用筷子,现在轮到我们教他们用智能手机。技术的迭代速度远超人类适应能力,六旬老人要理解元宇宙,好比让八零后理解量子计算。这种代际间的理解断层,本质上是时代剧变留下的认知鸿沟。

在职场中也能看到类似案例。某企业推行无纸化办公后,老会计坚持手工记账,导致月末对账总是延误。这看似固执的背后,实则是三十年职业习惯形成的思维定式。就像用惯钢笔的人改用触控笔,总要经历适应期。

有个有趣的现象:当我们说别人"老不晓事"时,可能正在成为别人眼中的"新不晓事"。比如父母看到子女沉迷虚拟社交,子女觉得长辈在短视频平台跟风买保健品。这种双向的认知差异,像镜子映照出不同时代的生活智慧。

我观察到,代际矛盾往往源于沟通方式的错位。与其抱怨长辈"老不晓事",不如试试用他们熟悉的语言体系解释新事物。就像教奶奶视频通话时,可以说"这和您年轻时用的传呼机一样,不过现在能看见真人"。这种认知翻译,往往比技术指导更重要。

每个时代都有其认知局限。二十年前的"网瘾少年"如今成了互联网中坚力量,今天的"银发数字难民"或许正在孕育新的可能性。保持开放心态,或许某天我们会发现,那些看似"老不晓事"的人,正用岁月沉淀的智慧教会我们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