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uǎ zuǐ pí zi
成语解释:指光说不做。也指卖弄口才(含贬义)。
成语出处:傅光明《从老舍之死看老舍的幽默与悲剧意识》:“他绝不是那种耍嘴皮子,卖弄搞笑那种作家。”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卖弄口才
繁体字形:耍嘴皮子
英文翻译:show off one's eloquence
耍:1.玩;玩耍:让孩子到院子里耍去。全村的大事,可不是耍的!2.表演:耍刀。耍把戏。3.施展;表现出来(多含贬义):耍笔杆。耍脾气。耍威风。耍态度。4.耍弄:耍人。咱们被人耍了。5.姓。
嘴:1.口的通称:张嘴。闭嘴。2.(嘴儿)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瓶嘴儿。茶壶嘴儿。烟嘴儿。3.指说的话:嘴甜。别多嘴。
皮:1.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牛皮。荞麦皮。碰掉了一块皮。2.皮子:皮箱。皮鞋。皮袄。3.包在或围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包袱皮儿。新书最好包上皮儿。4.(皮儿)表面:地皮。水皮儿。5.(皮儿)某些薄片状的东西:铅皮。豆腐皮儿。6.有韧性的:皮糖。7.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花生放皮了,吃起来不香了。8.顽皮:调皮。这孩子真皮。9.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老挨说,他早就皮了。10.姓。
子: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3.动物的卵:鱼子。蚕子。4.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6.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7.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13.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14.姓。
“耍嘴皮子”到底是个啥?说白了,就是光说不练,靠语言技巧刷存在感。比如朋友跟你吹牛说:“我闭着眼睛都能把这事办了!”结果真让他动手时,他却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方案——这就是典型的耍嘴皮子。
为什么有人爱耍嘴皮子?其实背后藏着社交智慧。成语“能说会道”就是典型例子:张三在工作会议上张口就来“这个方案我早想到了,无非是三步走战略”,可你翻遍会议记录都找不着他上周提出的具体措施。这种用语言抢占先机的做法,既是职场生存术,也可能变成逃避责任的保护伞。
耍嘴皮子真的一无是处吗?未必。看看成语“口若悬河”的正面案例:李姐给客户提案时,能把枯燥的数据说得像武侠小说般精彩,虽然实际执行时团队累成狗,但人家确实靠这张嘴拿下了项目。关键在于,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别让口才变成空头支票。
怎么区分口才好和纯耍嘴皮?试试这个土办法:听完对方的话,闭上眼睛想想有没有画面感。比如王总说“我们要打造生态闭环”,听着高大上却云里雾里;换成“咱们先在社区开体验店,再通过会员系统做复购”就实在多了。真正的沟通高手,说出来的话能让你脑补出施工图纸。
我发现当代年轻人玩出了新花样,他们把耍嘴皮子变成了社交货币。就像00后常说的“下次一定”,配上个双手合十表情包,既表达了歉意又巧妙回避承诺。这种语言游戏,其实是用幽默化解尴尬的生存智慧,只要别变成习惯性推脱,倒也无伤大雅。
有个现象挺有意思:越是重要的场合,耍嘴皮子的成语出现频率越高。比如商务谈判时“咱们从长计议”,相亲时说“缘分到了自然成”,这些看似高深的表达,往往藏着当事人还没准备好的小心思。这时候不妨学学《围城》里的方鸿渐,用自嘲化解尴尬:“我这话说得漂亮吧?其实心里也没底呢!”
最后给个实用建议:下次遇到巧舌如簧的人,别急着拆穿。不妨顺着话头问:“您说的特别有意思,具体第一步该怎么做呢?”这话既给足面子,又能把空谈拉回现实。毕竟,会说话是本事,能落实才是真功夫,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