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uǎ bǐ gǎn zǐ
成语解释:用笔写作,玩弄文字
成语出处:孙力《都市风流》第七章:“我们是干活的,哪有时间耍笔杆子。”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文痞
繁体字形:耍筆杆子
英文翻译:A pen playing stick
耍:1.玩;玩耍:让孩子到院子里耍去。全村的大事,可不是耍的!2.表演:耍刀。耍把戏。3.施展;表现出来(多含贬义):耍笔杆。耍脾气。耍威风。耍态度。4.耍弄:耍人。咱们被人耍了。5.姓。
笔:1.写字画图的用具:毛笔。铅笔。钢笔。粉笔。一支笔。一管笔。2.(写字、画画、作文的)笔法:伏笔。工笔。败笔。曲笔。3.用笔写出:代笔。直笔。亲笔。4.手迹:遗笔。绝笔。5.笔画:笔顺。笔形。6.a)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的:一笔钱。三笔账。五笔生意。b)用于字的笔画:“大”字有三笔。c)用于书画艺术:写一笔好字。他能画几笔山水画。7.姓。
杆:[gǎn]1.器物上较细长的棍状物。有的实心,有的中空:秤杆儿。钢笔杆儿。2.量词。用于有杆的器物:一杆枪。[gān]杆子,用木头等制成的派一定用场的细长的东西:旗杆。电线杆。
子: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3.动物的卵:鱼子。蚕子。4.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6.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7.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13.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14.姓。
提到"耍笔杆子",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就是写文章嘛"。但这个词背后藏着哪些学问?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明刚入职新媒体公司时,每天伏案码字到深夜,同事笑称他是"耍笔杆子的状元郎"。这个称呼里既有对文字功底的肯定,也暗含着对纸上谈兵的微妙调侃。
究竟什么是"耍笔杆子"的核心?关键在于文字与现实的距离。就像邻居张阿姨总爱说:"别光在纸上画饼,得把方案落地啊!"这里就点出了这个成语的双面性——既能展现思维魅力,也可能沦为空中楼阁。最近帮朋友修改商业计划书时深有体会:精美的PPT能赢得投资人青睐,但若没有可执行的细节支撑,终究是镜花水月。
新时代的"笔杆子"正在进化。上周参加创业者沙龙,发现个有趣现象:那些能把直播脚本写成段子的文案,带货转化率比传统文案高3倍。这说明现代社会的"耍笔杆子"需要更接地气,就像短视频编剧既要懂文字张力,又要研究用户心理,这种跨界能力让传统笔杆子焕发新生机。
有人问:文字工作者会被AI取代吗?观察自媒体行业发现,ChatGPT确实能快速生成文案,但爆款内容往往来自人类独特的洞察。就像上周某美食博主用"螺蛳粉里的乡愁"这个创意,单条视频播放破千万——这种将个人经历融入产品的文字魔法,目前算法还难以复制。
笔尖流淌的不仅是墨水,更是思考的轨迹。最近尝试用思维导图辅助写作,发现能有效避免"纸上谈兵"的陷阱。当文字与图表、数据形成立体网络,原本平面的构思就有了三维的支撑。这种与时俱进的"耍笔杆子",或许正是化解传统质疑的最佳方案。
文字工作者不必困在"耍笔杆子"的刻板印象里。就像书法家挥毫泼墨能创造艺术,工程师绘制图纸能建造大桥,关键在于如何让文字产生实际价值。下次有人称你为"耍笔杆子的",不妨笑着回应:"没错,但我的笔尖连着现实世界的电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