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ài
  • rén
  • xún
  • wè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nài rén xún wèi

成语解释:耐:经得住;寻味:认真体会。经得住认真体味。

成语出处:清 张贵胜《遣愁集 卷一 绝倒》:“卢家子年暮而为校书郎‘条眉批’,从对面托出,耐人寻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意味深长

繁体字形:耐人尋味

英文翻译:afford much food for thought

耐人寻味的意思

耐:受得住;禁得起:耐烦。耐用。耐火砖。吃苦耐劳。锦纶袜子耐穿。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寻:1.古代长度单位,八尺叫一寻。2.姓。3.找1:寻求。寻觅。寻人。搜寻。

味:1.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味道。滋味。甜味儿。津津有味。2.物质所具有的能使鼻子得到某种嗅觉的特性:气味。香味儿。这种味儿很好闻。3.意味;趣味:文笔艰涩无味。这本书越读越有味儿。4.指某类菜肴、食品:腊味。美味。野味。山珍海味。5.辨别味道:体味。6.用于中药:这个方子共有七味药。

成语评论

成语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让它们流传千年而不褪色?举个简单的例子,“画龙点睛”常被用来形容关键的一笔,但背后其实藏着梁代画家张僧繇的故事——他在墙上画了四条龙却故意不点眼睛,旁人坚持让他补上,结果龙破壁飞走。这故事不仅让成语有了画面感,更传递了“精准发力”的智慧:有时候看似微小的动作,恰恰是决定成败的核心。

有人问,成语和现代生活有什么关系?看看“塞翁失马”就知道。邻居家孩子高考失利,原本全家沮丧,结果他复读后考上了更好的专业,现在研究人工智能风生水起。这不正是“焉知非福”的现实演绎吗?成语的价值在于,它把复杂的人生况味浓缩成四个字,让我们在遭遇变故时多一份豁达。

为什么有些成语能突破时代局限?比如“水滴石穿”本指自然现象,但今天程序员用它形容持续优化代码,健身教练用来鼓励学员坚持打卡。这种跨越时空的适应力,源自成语自带的“开放解读”属性——它们像多棱镜,不同时代的人都能照见自己的影子。

有个现象很有趣:科技越发达,成语使用反而更频繁。短视频里“锦鲤附体”的弹幕,职场中“破茧成蝶”的自我激励,甚至航天报道里“嫦娥奔月”的诗意表达。在我看来,这是快节奏时代对文化密码的本能渴求,四个字就能完成情绪传递,比长篇大论更符合现代沟通效率。

最后不妨思考:我们该如何激活成语的当代价值?某博物馆用“对牛弹琴”设计亲子游戏,让孩子们给奶牛模型弹奏不同乐器,观察牛的反应。这种打破字面束缚的创新,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语言本就是活的,成语的耐人寻味,恰恰在于它永远留有重新诠释的空间。

当你在手机屏上划过“守株待兔”的表情包时,或许会心一笑:这不就是讽刺那些等天上掉馅饼的懒汉吗?但转念想想,故事里那位农夫其实具备敏锐观察力——他至少注意到了兔子撞树的偶然事件。这种辩证思考,正是成语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

耐人寻味的造句

  1. 造句 人生就像一首耐人寻味的歌,有低潮部分,也有高潮部分,就像人生一样有低谷,但也总会有高潮的喜悦。
  2. 造句 杯酒过汨罗这个耐人寻味的已然离我们远去,可以探寻的足迹唯有盘中微微泛黄的粽叶,婉转西流的汨罗江和江边那一缕亘古不变的。
  3. 造句 回顾建国以来的历史,很多地方都耐人寻味。
  4. 造句 这则寓言真是耐人寻味。
  5. 造句 老教授讲话含蓄幽默,耐人寻味。
  6. 造句 咀嚼着一些耐人寻味的话,休会着豪情不尽的生涯。
  7. 造句 另外,这个小区中心的环境设计,也是别具匠心和耐人寻味的。
  8. 造句 这本书非常有教育意义,读起来耐人寻味。
  9. 造句 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耐人寻味。
  10. 造句 这部电视剧情节复杂多变,蕴意耐人寻味。

"耐人寻味"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