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ěr shú néng xiáng
成语解释:听得多了;就可以说得详尽细致。耳熟:听熟了;详:细说。
成语出处: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紧缩式;作谓语、定语;指听得多了
繁体字形:耳熟能詳
英文翻译:for having heard it many times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熟:[shú]1.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跟“生2”相对,2.—3.同):西瓜已经熟了。4.(食物)加热到可以食用的程度:熟菜。饭熟了。5.加工制造或锻炼过的:熟皮子。熟铁。6.因常见或常用而知道得清楚:熟人。熟视无睹。这条路我常走,所以很熟。7.熟练:熟手。熟能生巧。8.程度深:睡得很熟。深思熟虑。[shóu]义同“熟”(shú)。
能:[néng]1.能力;才干:技能。能耐。无能之辈。2.能量的简称。3.有能力的:能人。能手。能者多劳。这几个人就数他能。4.a)“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会”表示学得某种本领。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会”,恢复某种能力用“能”:小弟弟会走路了。他病好了,能下床了。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能写会算。达到某种效率,用“能”,不用“会”: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b)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能”,白话只用“会”:能诗善画。会英文。会象棋。c)跟“不…不”组成双重否定,“不能不”表示必须,“不会不”表示一定:你不能不来啊!。他不会不来的。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他不能(会)不答应吧?d)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用“能(够)”,不用“可(以)”:这雨能下长么?e)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用“可”,不用“能”:我们是不可战胜的。[nài]1.同“耐”。2.姓。
详:[xiáng]1.细密,完备,与“略”相对:详细。详略。详情。详谈。周详。详实(详细而确实。亦作“翔实”)。语焉不详(说得不详细)。2.清楚地知道:内容不详。3.说明,细说:内详。4.审慎:详平(审理案件审慎公平)。详刑(断案用刑谨慎)。5.旧时的一种公文,下级官员对上级的报告:上详。详文。[yáng]古同“佯”,假装。
哎呦,说到耳熟能详的成语,咱们脑海里肯定能蹦出不少,比如“井底之蛙”“守株待兔”啥的。但问题是,这些成语到底为啥能流传千百年?说白了,还不是因为它们用最简单的例子讲透了人性的大道理!不信?咱们来唠唠。
先举个“画蛇添足”的例子。你肯定听过这个故事:一群人比赛画蛇,结果有人非要在蛇身上加脚,最后反而输了。哎,这故事到底想说啥?说白了就是“多此一举”嘛!不过换个角度看,这成语其实也在提醒咱们:创新是好事,但得看场合。比如你给老板提方案,明明已经够完善了,非要硬塞个花里胡哨的功能,可能反而让项目翻车。你懂的,对吧?
再来说说“塞翁失马”。老生常谈的“祸福相依”道理,但现实中真遇到倒霉事,谁能立马想到“这可能是个机会”?比如小明上个月被裁员,当时哭得稀里哗啦,结果现在跑去开了家小吃店,生意火到爆。你品,你细品——有时候挫折反而是命运的“神转折”。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心态得修炼多久才能有啊?
突然想到“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有人觉得这是骂人笨,但换个思路看,问题可能出在“弹琴的人”身上。比如你给爷爷奶奶讲区块链,他们听得云里雾里,这能怪他们吗?说白了还是沟通方式没找准。所以啊,沟通这事儿得讲究“看人下菜碟”,要不然再高级的知识也白搭。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我的个人观点:很多成语乍看是老古董,但拆开了揉碎了看,简直比现在那些鸡汤文实在多了。比如“亡羊补牢”,现在不还有人说“复盘”吗?本质上都是“发现问题赶紧修”的意思。不过现代人总爱发明新词儿,反倒把老智慧包装得高大上了。
最后唠个“刻舟求剑”的故事。那人在船上刻记号找掉下去的剑,被笑了几千年。但仔细想想,咱们现在不也常犯这种错?比如守着过时的工作方法不放,或者硬要用老经验解决新问题。时代在变,方法也得跟着变,要不然就跟那个刻记号的老兄一样,只能在原地打转啦。
看来看去,这些成语就像老祖宗留下的生活指南。虽然没说明书,但多琢磨几遍,总能品出新味道。下次遇到事儿,不妨想想哪个成语能套上——保不准就能少走几步弯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