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ǒng rén tīng wén
成语解释:耸:引起注意;使人吃惊。指故意夸大事实或作过于激动的表情;使人听到或看了感到震惊。
成语出处:清 恽敬《杂记》:“豫章大镇,或书有不可达者,故托辞为此;抑为州将者,以此耸人听闻,豫绝系援,皆未可知。”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聳人聽聞
英文翻译:deliberately exagerate so as to create a sensation
耸:1.高起;直立:耸峙。2.惊动:危言耸听。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听:1.用耳朵接受声音:听广播。2.服从;接受;照办: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听劝告。3.任凭:听其自然。4.判断;治理:垂帘听政。5.英语音译词。金属制的密封罐、筒等。也用作量词:听装香烟。一听啤酒。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耸人听闻”这个词常用来形容夸大其词、刻意制造恐慌的说法。比如“听说某地要爆发大地震,大家赶紧囤物资”,这类未经核实的消息一旦扩散,容易引发社会混乱。这时候我们可以说:“某些自媒体为了流量,经常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吸引点击。”
为什么人们会被耸人听闻的内容吸引?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大脑对负面信息的敏感度是正面信息的五倍。就像“狼来了”的故事,第一次听到危机警告时,多数人会产生本能反应。但这种机制在信息爆炸时代反而成了双刃剑——我们既需要警惕真实风险,又要避免被虚假信息牵着走。
另一个典型例子是健康领域的谣言。“吃某某食物等于慢性自杀”这类说法屡见不鲜,就像成语“危言耸听”描述的那样。某次在社区讲座里,我亲眼见过老人因为相信“手机辐射致癌”的传言,坚持用铁盒存放手机。这种过度防范恰恰反映出:耸人听闻的信息会干扰正常判断。
如何辨别耸人听闻的信息?有三个实用方法:查证信息来源是否权威,对比多个渠道的说法,观察是否存在情绪化措辞。就像成语“三人成虎”揭示的,谎言重复千遍可能被误认为真相,但主动思考能打破这个怪圈。
个人认为,耸人听闻的内容就像辣椒酱——少量使用能提味,过量则会伤害味蕾。在自媒体创作时,我始终坚持用数据替代夸张修辞。毕竟真实的故事本身就有力量,不需要添油加醋。当我们学会用理性过滤信息,就能像“明察秋毫”这个成语说的那样,看清事实的本质。
最近某食品添加剂争议中,科普作者通过实验证明:符合标准的剂量对人体无害。这让我想起《吕氏春秋》记载的典故——扁鹊见蔡桓公时,没有用骇人听闻的说法,而是客观陈述病情发展规律。或许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冷静而温暖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