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íng yīn chá lǐ
成语解释:听到声音就能明察事理。指善于分析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4回:“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聆音詧理
英文翻译:analytical
聆:听:聆听。聆教。
音:1.声音;读音:音律。音乐。口音。乐音。杂音。把这个字的音读准。2.消息:佳音。音信。3.指音节:单音词。复音词。4.读(某音):“区”字作姓时音欧。5.姓。
察:1.仔细看;调查:观~|考~|~其言,观其行。2.(Chá)姓。
理:1.物质组织的条纹;纹理:木理。肌理。条理。2.道理;事理:合理。理屈。理当如此。3.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理科。数理化。4.管理;办理:处理。理财。当家理事。5.整理;使整齐:理发。理一理书籍。6.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表示意见(多用于否定式):路上碰见了,谁也没理谁。置之不理。7.姓。
“聆音察理”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它其实特别贴近生活。举个例子,公司开会时,同事小张总是抢着发言,但领导却提醒他:“别急着输出观点,先聆音察理——听听别人的需求再提建议。”这时候,这个成语就成了职场沟通的“金钥匙”。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的“倾听”有什么区别?其实,“聆音”不只是听声音,而是带着分析去理解对方的言外之意;“察理”更强调从现象中抓本质。比如医生问诊时,一边听患者描述症状,一边观察他的表情和动作,最后判断出真正的病因,这就是典型的“用耳朵听症状,用脑子查病根”。
再举个历史故事里的例子。唐太宗时期,有官员上报某地灾情,其他大臣觉得是夸大其词。但太宗却说:“朕要亲耳听百姓怎么说,亲眼看田间什么样。”后来实地走访发现灾情确实严重,及时开仓放粮避免了民变。这种不轻信传言、主动求证的态度,正是成语的现实注解。
不过在我看来,现代人更需要这种能力。现在信息爆炸,各种观点满天飞,就像刷短视频时,有人光听背景音乐就下结论,有人却能通过语气变化辨别真假新闻。这种差异背后,其实就是有没有养成“既听表面话,又想话中意”的思维习惯。
最后留个思考题:当孩子哭着说“不想上学”时,父母是该直接讲道理,还是先“聆音察理”了解背后的原因?或许答案就藏在成语的四个字里——先听懂情绪,再解决事情。这样的思维方式,或许能让很多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