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ù sòng fēn yún
成语解释:讼:争辩;纷纭:言论多而杂乱。许多人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看法不一致。形容众多的意见争辩不清;没有定论。
成语出处:清 张元济《跋》:“聚讼纷纭,几为士林一大疑案。”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聚訟紛紜
英文翻译:argue back and forth and cannot agree
聚:1.聚集:聚会。聚沙成塔。大家聚在一起商量商量。明天星期日,咱们找个地方聚聚。2.姓。
讼:1.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打官司:诉讼。2.争辩是非:争讼。聚讼纷纭。
纷:1.多;杂乱:纷乱。纷飞。2.纠纷:排难解纷。
纭:见〔纷纭〕
“聚讼纷纭”这个词,听起来像是菜市场里一群人争论土豆该不该削皮——谁都有道理,但谁也说服不了谁。比如最近社交媒体上有个热门话题:“喝咖啡到底健不健?”有人搬出哈佛研究说每天三杯延年益寿,隔壁老王马上甩出个病例说咖啡因导致心悸,评论区顿时变成学术辩论现场。
这时候可能有读者要问:“为什么这个成语总用在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上?”其实就像判断榴莲好不好吃,喜欢的人觉得香,讨厌的人捂着鼻子跑。某科技公司去年推出折叠屏手机时,董事会吵了三个月:有人说这是未来趋势,有人担心维修率飙升,最后CEO拍板:“市场会给出答案。”结果首月销量直接打破预期。
记得初中历史课讲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老师让我们分组辩论。学霸组引经据典说这是文化浩劫,调皮鬼们却认为统一思想有利于社会发展。两拨人争得面红耳赤,直到下课铃响也没争出结果。这种场景让我想到,很多历史评价就像水墨画,远看是非分明,近看全是深浅不一的灰色。
有个有趣现象:越是复杂的问题,越容易引发聚讼纷纭。比如最近邻居们在业主群里争论小区要不要人车分流。退休教师王阿姨担心孩子安全,网约车司机李哥嫌停车麻烦,健身达人小张说要保证跑步道畅通。物业经理最后出了个折中方案:早晚高峰禁止车辆进入,其他时段限速5公里。你看,现实中的争议往往不需要非黑即白的答案。
我常想,与其在争论中非要争个输赢,不如学学老中医把脉。去年部门讨论是否要引入AI客服,反对派担心冷冰冰的机器会得罪客户,支持派则列举效率提升数据。后来我们做了个试验:把20%的咨询交给AI,结果发现简单问题处理速度提升70%,但情感类咨询仍需人工。这种“让事实说话”的方式,比单纯打嘴仗管用多了。
有朋友问我:“遇到聚讼纷纭的情况该怎么破?”我的笨办法是搬个小板凳,先听两拨人把话说完。就像上次家族群里争论年夜饭该去饭店还是在家做,等大家把卫生问题、年味传承、经济成本都吐槽完了,表妹突然冒出来:“要不订个半成品套餐?既能少洗碗,又能自己摆盘。”你看,很多时候解决方案就藏在充分讨论之后。
语言学家说过,汉语里有个神奇现象:越是四个字的成语,越能精准戳中复杂的社会现象。“聚讼纷纭”这个词本身就像个微型辩论场,当我们在使用它时,其实已经默认了问题的多面性。下次再遇到争论不休的场面,不妨泡杯茶,笑着提醒句:“诸位,咱们这又成聚讼纷纭现场啦。”说不定紧张气氛就化解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