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òu shān fǔ lín
成语解释:积肉如山,列脯如林。原是夏桀生活芒淫的故事,后比喻宴会的奢侈。
成语出处:晋 皇甫谧《帝王世纪 夏》:“以人架车,肉山脯林,以酒为池,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余人。”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肉山脯林
英文翻译:Preserved meat forest
肉:1.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2.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枣肉。冬瓜肉厚。3.不脆;不酥:肉瓤儿西瓜。4.性子慢,动作迟缓:肉脾气。那个人太肉,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脯:[pú]胸前的肉:胸脯。[fǔ]1.肉干:兔脯。2.果脯:桃脯。
林:1.成片的树木或竹子:森林。竹林。2.林业:农、林、牧、副、渔。3.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民族之林。碑林。
“肉山脯林”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怪?其实它出自《左传》,原意是形容宴席上堆积如山的肉类和悬挂如林的肉干,后来多用来比喻极度奢侈浪费的场景。比如我们常说:“古代贵族宴席上的肉山脯林,和贫民啃树皮的日子形成刺眼对比。”这种画面感极强的表达,一下就把贫富差距的尖锐问题抛到眼前。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有‘肉山脯林’的现象吗?” 其实换个形式依然存在。某次参加婚宴,看到二十道菜只吃了一半,剩下的连打包都装不下,服务员直接推着整桌剩菜倒进垃圾桶。这种“现代版肉山脯林”更让人心痛——毕竟古代物资匮乏尚可理解,而当今粮食危机背景下,这样的浪费实在说不过去。
最近读到个有趣案例:某直播博主为吸引眼球,用300斤牛肉堆成“金字塔”当背景墙,直播结束后全部丢弃。网友评论一针见血:“这哪是美食节目?分明在演绎肉山脯林的现代寓言。”这种刻意制造浪费博取流量的行为,暴露的不仅是资源挥霍,更是价值观的扭曲。
从个人角度看,成语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去年在西北农村调研,老乡指着光伏板幽默道:“以前说‘肉山脯林’是糟蹋东西,现在我们搞‘光山电林’才是正经。”这个旧词新用的例子让我豁然开朗——语言就像镜子,既照见历史疮疤,也能反射时代光芒。
或许我们该换个角度思考:当“肉山脯林”从现实场景转为警示符号,恰恰说明社会在进步。越来越多餐厅推出“半份菜”、企业用临期食品做公益,这些细节像星星之火,正在改写这个成语的当代含义。下次再遇见铺张浪费时,不妨笑着提醒:“小心别把自己活成成语教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