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fū mò zhī lí

成语解释:肤浅琐碎

成语出处:清 方苞《书柳文后》:“彼言涉于道,多肤末支离,而无所归宿。”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肤浅琐碎

繁体字形:膚末支離

英文翻译:Separation of the last part of the skin

肤末支离的意思

肤:1.皮肤:切肤之痛。体无完肤。2.表面的;浮浅:肤浅。肤泛。

末:1.东西的梢;尽头:末梢。秋毫之末。2.不是根本的、主要的事物(跟“本”相对):本末倒置。舍本逐末。3.最后;终了;末尾:春末。明末。末班车。上世纪末。4.末子:锯末。茶叶末儿。把药研成末儿。5.姓。6.戏曲角色行当,扮演中年男子,京剧归入老生一类。

支:1.撑:支帐篷。把苇帘子支起来。他用两手支着头正在想什么。2.伸出;竖起:两只虎牙朝两边支着。支着耳朵听。3.支持:支援。支应。体力不支。乐不可支。疼得实在支不住。4.调度;指使:支配。支使。把人支走。5.付出或领取(款项):支出。支取。支了一笔钱。6.姓。7.分支;支派:支流。支队。支线。支店。8.a)用于队伍等:一支军队。一支文化队伍。b)用于歌曲或乐曲:两支新的乐曲。c)纱线粗细程度的英制单位,用单位质量(重量)的长度来表示,如1磅重的纱线长度中有几个840码,就叫几支(纱)。纱线越细,支数越大。d)用于杆状的东西:一支枪。三支钢笔。一支蜡烛。9.地支。见〖干支〗。

离:1.相距,隔开:距离。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2.离开,分开:分离。离别。离家。离散(sàn)。离职。离异。离间(jiàn)。支离破碎。3.缺少:办好教育离不开教师。4.八卦之一,符号是“☲”,代表火。5.古同“”,遭受。6.古同“”,妇女的佩巾。7.〔离离〕形容草木茂盛,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8.姓。

成语评论

肤末支离”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抽象,但用对了场景其实很贴切。比如有人写文章时,前一段还在讲美食,下一段突然跳转到量子物理,中间毫无逻辑关联——这就叫“肤末支离”。这时候读者会满脸问号:“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

可能有人会问:“这个词和‘杂乱无章’有什么区别?”其实核心区别在于“肤末”二字。想象一下,你收到一份工作汇报,里面堆砌着各种数据截图、会议纪要截图,但完全没有分析结论。老板看完说:“内容太肤末支离了。”这里不仅批评信息零散,更在暗示这些材料只是表面的“皮肤碎屑”,缺乏深度思考和整体框架。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备考时只顾背单词却不理解语法规则,结果考试遇到变形题就懵了;再比如刷短视频时看似学了很多“冷知识”,但知识之间无法串联形成体系。这时候我们就像在沙滩捡贝壳的孩子,虽然收获零星的美丽碎片,却错失了观察整片海洋的视角。

我常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形容信息爆炸时代的通病。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超过古人一辈子的见闻,但如果不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很容易陷入“肤末支离”的陷阱。就像有人收藏了100G的学习资料却从未打开,或者在微信群聊里参与20个话题讨论但都没深入。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有个简单方法:每接触新信息时,先问自己“这和已知内容有什么关联?”就像拼图时先找边缘碎片确定框架,再填充内部细节。当你能把零散的信息点连接成知识网络时,“肤末支离”就会自然转化为“见微知著”的洞察力。

最后分享个有趣的观察: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往往既能深入专业领域的细节,又能跳出框架看到全景。他们处理复杂信息时像在编织渔网——既重视每根绳结的质量,更关注整张网的承载力。这种能力,或许就是对抗“肤末支离”的最佳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