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éi yú dà ròu
成语解释:指丰盛的鱼肉菜肴。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9回:“登时叫人调排桌椅,摆了八席,让众人坐下,暖上酒来,肥鱼大肉的都搬上来。”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生活
繁体字形:肥魚大肉
英文翻译:Fat fish and big meat
肥:1.含脂肪多(跟“瘦”相对,除“肥胖、减肥”外,一般不用于人):肥猪。肥肉。马不得夜草不肥。2.肥沃:土地很肥。3.使肥沃:肥田粉。4.肥料:底肥。绿肥。化肥。积肥。5.收入多;油水多:肥差。活儿肥。6.指由不正当的收入而富裕:坑了集体,肥了自己。7.利益;好处:分肥。抄肥(捞外快)。8.肥大9.(跟“瘦”相对):棉袄的袖子太肥了。10.姓。
鱼:1.脊椎动物的一大类,生活在水中,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鳃呼吸。种类极多,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大部分可供食用。2.(Yú)姓。
大:[dà]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6.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dài]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肉:1.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2.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枣肉。冬瓜肉厚。3.不脆;不酥:肉瓤儿西瓜。4.性子慢,动作迟缓:肉脾气。那个人太肉,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
说到“肥鱼大肉”,许多人会联想到满桌子的丰盛菜肴。比如:“老张家的宴席上,肥鱼大肉摆得满满当当,客人们却只顾着聊天,筷子都没动几下。”这句话背后其实有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用“肥鱼大肉”形容奢侈生活?其实,这个词最早源于古代物资匮乏时期,能吃上油脂丰富的鱼和肉,是富裕的象征。而如今物质丰富,这个词反而常被用来提醒人们注意饮食健康。
有人可能会问:“肥鱼大肉真的不健康吗?”其实关键在“度”。比如邻居王叔常说:“年轻那会儿缺油水,现在顿顿红烧肉配糖醋鱼,结果血压蹭蹭往上蹿。”医生建议他多吃杂粮蔬菜,王叔却嘟囔:“没有肥鱼大肉,吃饭都不香!”这反映出传统饮食习惯与现代健康观念的碰撞。事实上,偶尔享受美食无伤大雅,但长期过量确实会增加身体负担。
从文化角度看,“肥鱼大肉”还有另一层隐喻。就像作家李娟在书里写的:“村里的流水席越是铺张,越显得主人家底气不足。”这里用宴席的油腻感,暗喻某些人用物质堆砌来掩盖内在空虚。这种用法跳出了字面意义,给成语注入了新视角——有时候,“丰盛”未必等于“合适”。
我个人觉得,对待“肥鱼大肉”的态度,很像我们处理欲望的过程。小时候家里炖猪蹄,满屋香气惹得我围着灶台转;现在自己做菜,反而更爱清蒸鲈鱼配时蔬。这种转变不是否定美味,而是学会了在享受和节制间找平衡。毕竟生活就像做菜,火候太猛容易焦,恰到好处才最妙。
最后看个反常识的例子:健身教练老陈的餐盒里,三文鱼和鸡胸肉码得整整齐齐。他说:“你们眼里的健康餐,搁三十年前就是肥鱼大肉。”这句话点破了概念的相对性——时代在变,我们对“好生活”的定义也在进化。或许未来某天,“肥鱼大肉”会变成中性词,记录着某个时代特有的生活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