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ān
  • luàn
  • zào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ú biān luàn zào

成语解释:没有根据、不合情理地胡乱编造

成语出处:孙犁《小说杂谈》:“他的小说的失败,并不完全在这结尾上,而在整篇都是胡编乱造。”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没有根据、不合情理的话

繁体字形:胡編亂造

英文翻译:make up a story

胡编乱造的意思

胡:1.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泛指外国或外族的:胡椒。胡瓜(黄瓜)。胡琴。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乱,无道理:胡来。胡闹。胡吹。胡言乱语。4.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胡不归?“胡取禾三百廛兮?”5.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胡须。6.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胡。”7.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姓。

编:1.用细条或带形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编结。编织。编扎。2.按一定的原则、规则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编排。编目(编制目录或指已编成的目录)。编次。编年。编订。编配。编码。3.把材料加以适当的组织排列而成为书籍、报刊、广播电视节目等:编写。编译。编审。编修。编纂。编印。4.创作:编剧。编导。5.捏造:编瞎话。6.成本的书按内容划分的部分:正编。续编。简编。

乱:1.没有秩序和条理:乱七八糟。2.武装骚扰:兵乱。叛乱。3.使混乱;使紊乱:捣乱。以假乱真。4.任意;随便:不许乱扔纸屑。

造:1.做;制作:创造。建造。造船。造纸。造预算。造名册。2.假编;捏造:造谣。3.姓。4.指相对两方面的人,法院里专用于诉讼的两方:两造。甲造。5.农作物的收成:早造。晚造。6.农作物收成的次数:一年三造皆丰收。7.前往;到:造访。登峰造极。8.成就:造诣。深造。9.培养:可造之才。

成语评论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是个不存在的成语,别人却说得头头是道?比如同事突然冒出一句"咱们要善用水煮青蛙法推进项目",你正疑惑时,对方解释:"就是像温水煮青蛙那样循序渐进嘛!"这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现场创作的"新成语"。

为什么要编造这些"四不像"的成语呢?其实这种语言现象恰恰反映了现代人快速传递信息的智慧。就像"量子速读法"这样杜撰的说法,虽然经不起推敲,但能瞬间让人联想到"效率爆炸"的场景。这种语言创新就像给旧瓶装新酒,让抽象概念变得鲜活可感。

某大学课堂曾出现有趣案例:教授用"纸上谈兵术"形容空有理论不会实践的学生。当被问及出处时,他幽默回应:"《三十六计》现代修订版。"这种创造性表达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教学重点变得印象深刻。

如何辨别成语的真伪?不妨试试"三看原则":一看典故是否有确切出处,二看结构是否符合文言语法,三看是否被权威词典收录。比如"洪荒之力"虽源自热播剧,但因其生动形象已被部分语境接纳,这与纯粹杜撰的"飞天面条功"有本质区别。

个人认为,语言就像流动的江河,既需要保护传统河道的纯净,也要允许支流创新。那些能解决实际沟通需求的"临时成语",或许就是未来的语言化石。就像网络用语"给力"最初也被视为不规范,如今却成为全民词汇。

下次再听到"我们要启动降维打击方案"时,不必急着纠正对方的用词不当。不妨先理解背后的思维闪光点——用科幻概念形容市场竞争策略,这种跨界联想本身不就是智慧的体现吗?关键在于,我们在享受语言创造乐趣的同时,也要守住信息准确性的底线。

语言学家王教授曾分享观察:"每个时代都会产生约15%的临时性新成语,其中能沉淀下来的不足1%。"这个数据提醒我们,对待语言创新既要有包容心,也要保持必要的审慎。毕竟,真正的文化传承,永远在规范与创新的平衡木上前行。

胡编乱造的造句

  1. 造句 那公司全属子虚乌有,所谓的创办计划是胡编乱造出来的。
  2. 造句 我不能理解那些胡编乱造却自称为新闻记者的人他们的想法。
  3. 造句 不要把你旳时间浪费在读那些胡编乱造旳廉价小说上。
  4. 造句 因为他不知道正确的答案,只好胡编乱造一个答案。
  5. 造句 我说是瞎话瞎讲,以为根本没有这个事实,纯属胡编乱造。
  6. 造句 报纸会打印胡编乱造的废话,而我们要去读再进行讨论。
  7. 造句 所以你们是恶棍?黑魔法的使用者?我会用胡编乱造的咒语和漏洞百出的逻辑制止你!
  8. 造句 没有人相信他胡编乱造的荒诞故事。
  9. 造句 这个两万吨的估计数字,也许只是他们的又一个胡编乱造。
  10. 造句 你们让我们感觉自己挺特别,即便你们的那些传言纯属胡编乱造。

"胡编乱造"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