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éi
  • zhōng
  • shòu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ú féi zhōng shòu

成语解释:胡:三国时的胡昭;锺:三国时的锺繇。胡昭的字体肥,锺繇的字体瘦。形容书法各擅其美。

成语出处: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三国魏刘德升字君嗣,以造行书擅名,胡昭、锺繇并师其法,而胡书体肥,锺书体瘦,亦各有君嗣之美。”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形容书法各有其美

繁体字形:胡肥锺瘦

英文翻译:Hu Feizhong thin

胡肥锺瘦的意思

胡:1.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泛指外国或外族的:胡椒。胡瓜(黄瓜)。胡琴。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乱,无道理:胡来。胡闹。胡吹。胡言乱语。4.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胡不归?“胡取禾三百廛兮?”5.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胡须。6.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胡。”7.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姓。

肥:1.含脂肪多(跟“瘦”相对,除“肥胖、减肥”外,一般不用于人):肥猪。肥肉。马不得夜草不肥。2.肥沃:土地很肥。3.使肥沃:肥田粉。4.肥料:底肥。绿肥。化肥。积肥。5.收入多;油水多:肥差。活儿肥。6.指由不正当的收入而富裕:坑了集体,肥了自己。7.利益;好处:分肥。抄肥(捞外快)。8.肥大9.(跟“瘦”相对):棉袄的袖子太肥了。10.姓。

锺:曾作“鍾”的简化字,后停用。

瘦:1.(人体)脂肪少;肉少(跟“胖、肥”相对):面黄肌瘦。他近来瘦了。2.(食用的肉)脂肪少(跟“肥”相对):这块肉太肥,我要瘦点儿的。3.(衣服鞋袜等)窄小(跟“肥”相对):裤子做得太瘦了,可以往肥里放一下。4.(地力)薄;不肥沃:瘦田。

成语评论

提到“胡肥锺瘦”,很多人可能一头雾水:这四个字到底想表达什么?其实这个成语源自书法领域,形容不同人的艺术风格差异巨大,就像胡昭的字圆润厚重、钟繇的字瘦劲锋利一样。比如老张喜欢把PPT设计得花团锦簇,小李却坚持极简黑白风——这就是典型的“胡肥锺瘦”,没有对错之分。

核心问题:为什么说风格差异是正常现象?就像有人吃火锅必配麻酱,有人只蘸香油,习惯差异背后是成长环境与个人特质的综合体现。书法家启功曾调侃:“我要是学王羲之,顶多是个复印机。”这句话道破了模仿他人风格的局限性,也说明保留个性特色的重要性。

在职场中,市场部小王总能想出天马行空的创意,财务部老周却对每个小数点锱铢必较。乍看水火不容,实则互补共生。就像书法界的“肥瘦”搭配,企业的健康发展也需要不同思维模式碰撞。这种多样性往往能避免决策盲区,就像吃火锅时麻辣锅底配清汤,各取所需才最圆满。

个人观察:最近帮朋友装修新房时深有体会。设计师执着于北欧性冷淡风,业主却想要暖色调的温馨感。双方僵持不下时,我突然想到“胡肥锺瘦”——最终在灰白主调里加入橘色软装,既保留了设计质感,又满足了居住温度。这让我明白,差异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创造性的调和才是关键。

有个有趣的对照实验:让两组设计师分别模仿对方风格。结果发现,刻意改变原有特色后,作品反而失去了生命力。这验证了成语背后的智慧——强行统一标准可能适得其反。就像硬让四川厨子做淮扬菜,虽能形似,却难传神。

下次遇到观念冲突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团队管理,承认差异的存在就像承认有人爱咸豆花、有人喜甜豆花。重要的不是争辩哪种更好,而是学会在差异中寻找平衡点。毕竟,世界的精彩之处,正在于既有牡丹的富丽,也有寒梅的孤傲。

"胡肥锺瘦"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