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āo gé zhī kùn
成语解释:胶鬲,商周时人,纣时因遭世乱,曾隐遁为商。《孟子·告子下》:“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因以“胶鬲之困”指士人不在位而处于困难之境。
成语出处:《孟子·告子下》:“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人处在困境时
繁体字形:膠鬲之困
英文翻译:The difficulties of the glue beetle
胶:1.某些具有黏性的物质,用动物的皮、角等熬成或由植物分泌出来,也有人工合成的。通常用来黏合器物,如鳔胶、桃胶、万能胶,有的供食用或入药,如果胶、阿胶。2.用胶粘:胶柱鼓瑟。镜框坏了,把它胶上。不可胶于成规。3.像胶一样黏的:胶泥。4.指橡胶:胶皮。胶鞋。胶布。5.姓。
鬲:[gé]1.鬲津(Géjīn),古水名,在今河北、山东。2.胶鬲(Jiāogé),殷末周初人。[lì]古代炊具,样子像鼎,足部中空。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困:1.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为病所困。想当年当(dàng)无可当,卖无可卖,真把我给困住了。2.控制在一定范围里;围困:困守。把敌人困在山沟里。3.困难:困苦。困厄。4.疲乏:困乏。困顿。5.疲乏想睡:你困了就先睡。6.睡:困觉。天不早了,快点困吧。
“胶鬲之困”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它背后其实有个有意思的故事。胶鬲是商朝末年的贤臣,但商纣王暴虐无道,导致胶鬲的才能被埋没,处境艰难。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有能力的人因环境限制而无法施展抱负。
举个具体例子:小明是公司里公认的技术高手,但因为部门领导嫉贤妒能,总把他的方案压着不批。同事私下议论:“小明这真是胶鬲之困啊,换个环境说不定早升总监了。”这个例子中,小明的困境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外部环境限制了他的发展。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怀才不遇”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很像,但“胶鬲之困”更强调客观环境带来的系统性限制。比如古代科举制度下,很多寒门学子即便满腹经纶,也因出身问题难以中举,这种结构性困境就更符合胶鬲之困的范畴。
现代职场中,类似情况其实不少见。我认识一位做文创设计的姑娘,她的作品屡获行业奖项,但在强调“资历优先”的传统企业里,五年都没能独立负责项目。直到跳槽去创业公司,才真正获得发挥空间。这让我想到:有时候破局的关键,可能在于主动寻找更适合的土壤。
换个角度看,胶鬲之困也提醒我们关注系统性问题。就像有些偏远地区的优秀教师,明明教学能力出众,却因资源分配不均难以施展教育理想。这种情况下,单纯要求个人努力可能不够,更需要社会层面的机制优化。
现实中完全理想的环境并不存在,但我们可以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方面提升自身适应力,在限制中寻找突破口;另一方面推动环境改善,比如通过建立更公平的竞争机制。就像胶鬲后来遇到周武王得以重用,关键是要保持能力精进的同时,也不放弃寻找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