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éng jìn qǔ pì
成语解释: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能近取譬
英文翻译:judge other people 's feelings by one 's own
能:[néng]1.能力;才干:技能。能耐。无能之辈。2.能量的简称。3.有能力的:能人。能手。能者多劳。这几个人就数他能。4.a)“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会”表示学得某种本领。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会”,恢复某种能力用“能”:小弟弟会走路了。他病好了,能下床了。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能写会算。达到某种效率,用“能”,不用“会”: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b)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能”,白话只用“会”:能诗善画。会英文。会象棋。c)跟“不…不”组成双重否定,“不能不”表示必须,“不会不”表示一定:你不能不来啊!。他不会不来的。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他不能(会)不答应吧?d)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用“能(够)”,不用“可(以)”:这雨能下长么?e)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用“可”,不用“能”:我们是不可战胜的。[nài]1.同“耐”。2.姓。
近:1.空间或时间距离短(跟“远”相对):近郊。近日。近百年史。靠近。附近。歌声由远而近。现在离国庆节很近了。2.接近:平易近人。年近三十。两人年龄相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3.亲密;关系密切:亲近。近亲。两家的关系很近。4.姓。
取:1.拿到手里:取款。取行李。把电灯泡取下来。2.得到;招致:取乐。取暖。自取灭亡。3.采取;选取:取道。录取。可取。给孩子取个名儿。4.姓。
譬:比喻;比方:譬喻。譬如。设譬。
“能近取譬”是个挺有意思的成语,字面意思是拿身边的事物打比方。咱们先看个真实场景:当同事抱怨工作压力大时,你指着桌上被压弯的弹簧说:"你看这弹簧,压得越狠反弹力越强,现在正是蓄力的时候。"这么一说,对方瞬间就通透了。
为什么这个成语特别实用?其实人脑处理信息有个特点:对具象事物的理解速度,比抽象概念快6倍。就像教孩子"团结",直接说"像蚂蚁搬饼干"比解释概念管用得多。我常发现,善于打比方的人特别容易获得信任,因为他们把知识装进了听众的认知框架。
上周给客户讲数据分析,用"超市货架摆放"比喻用户画像,原本昏昏欲睡的会议室突然活跃起来。这让我想到:真正的高手,都擅长把专业术语翻译成生活语言。就像微波炉说明书如果写成"通过电磁波引起水分子共振产热",估计没人看得懂。
怎么避免比喻翻车?关键要找对"认知公约数"。去年部门培训时,老张用"放风筝"比喻项目管理,结果95后同事集体懵圈——他们根本没见过风筝。后来改成"手机充电",说"既要保持连接又不能过载",效果立竿见影。
最近在读《人类简史》,发现智人战胜尼安德特人的关键,正是编故事的能力。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好比喻能直击人心:我们的大脑,始终偏爱那些能在现实找到映射的抽象概念。下次解释区块链,试试说"就像全班同学共同记账本",可能比专业术语管用十倍。
有个现象挺有意思:幼儿园老师教数学,用积木比用数字卡片快三倍。这让我反思:所谓专业壁垒,有时只是不会说人话的遮羞布。真正重要的不是展示知识储备,而是搭建理解的桥梁。就像教老人用智能手机,说"微信视频就是带画面的电话",远比解释4G网络更有效。
最后分享个观察:菜市场大妈讨价还价时,常把价格波动说成"青菜跟着节气走"。这种源于生活的智慧,或许就是"能近取譬"最生动的注解。当知识回归到生活本真,理解的障碍自然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