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ì pí lùn gǔ
成语解释:舐:舔。比喻只看到一点表面现象就妄加评论。
成语出处:鲁迅《华盖集续编的续编·海上通信》:“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省得人来谬托知己,舐皮论骨。”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妄加评论
繁体字形:舐皮論骨
英文翻译:Licking the skin and discussing the bone
舐:舔:老牛~犊(比喻父母对子女的爱)。
皮:1.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牛皮。荞麦皮。碰掉了一块皮。2.皮子:皮箱。皮鞋。皮袄。3.包在或围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包袱皮儿。新书最好包上皮儿。4.(皮儿)表面:地皮。水皮儿。5.(皮儿)某些薄片状的东西:铅皮。豆腐皮儿。6.有韧性的:皮糖。7.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花生放皮了,吃起来不香了。8.顽皮:调皮。这孩子真皮。9.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老挨说,他早就皮了。10.姓。
论:[lùn]1.分析和说明道理:评论。议论。2.分析和说明道理的言论、文章或理论:舆论。社论。历史唯物论。3.评定;看待:论罪。相提并论。4.介词。按照:论堆卖。论件计工。[lún]〔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和弟子间的谈话,涉及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和哲学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宋代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你听说过“舐皮论骨”这个成语吗?乍一听可能觉得陌生,其实它形容的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人们讨论问题时只停留在表面,就像小狗舔皮毛却不敢啃骨头一样。比如同事老张开会时总爱说“这个方案颜色不好看”,但从来不说“成本计算哪里不合理”。这是不是像极了只舔包装纸却不拆礼物?
为什么大家容易“舐皮论骨”呢?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王看到邻居买了新车,逢人就说“这车漆面真亮”,但从未问过“每月车贷多少”。其实不是大家不想深入,而是深度思考需要时间和精力。就像吃螃蟹,拆壳费劲但蟹黄更美味,不是吗?
不过我发现个有趣现象:菜市场大妈讨价还价时反而最懂“啃骨头”。昨天亲眼见李婶拿着芹菜说:“你这菜梗发蔫,是昨天剩的吧?便宜两毛。”你看,生活经验教会我们,真正的价值往往藏在细节里。这或许说明,“舐皮论骨”更多出现在不熟悉的领域。
工作中如何避免这种情况?记得上次做市场报告,新人小美起初只说“图表配色混乱”,后来我引导她:“如果对比去年数据,你觉得用户流失的关键点在哪?”结果她发现了渠道选择的重大失误。可见提出具体问题就像拿着解剖刀,能切开现象看本质。
有朋友问我:“那遇到不懂的领域怎么办?”我的建议是:先当三分钟“好奇宝宝”。就像孩子拆玩具那样,先问“这个按钮干嘛用的”,再问“里面的齿轮怎么转”。上周装修房子,我就是这样从“地板颜色”问到“龙骨防潮处理”,避开了三个潜在坑。
最后说点个人体会:现在短视频盛行,刷十条内容可能九条都在“舔皮毛”。但真正让我们成长的,永远是那些需要啃的“硬骨头”。下次刷到养生视频,别光记住“生姜泡脚”,多问问“适合什么体质”——毕竟,自己的骨头自己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