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iáng zhī liáng néng
成语解释:旧指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人的观念和本能
繁体字形:良知良能
英文翻译:innate knowledge and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良:1.好:优良。良好。善良。良药。消化不良。2.善良的人:除暴安良。3.很:良久。用心良苦。获益良多。4.姓。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良:1.好:优良。良好。善良。良药。消化不良。2.善良的人:除暴安良。3.很:良久。用心良苦。获益良多。4.姓。
能:[néng]1.能力;才干:技能。能耐。无能之辈。2.能量的简称。3.有能力的:能人。能手。能者多劳。这几个人就数他能。4.a)“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会”表示学得某种本领。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会”,恢复某种能力用“能”:小弟弟会走路了。他病好了,能下床了。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能写会算。达到某种效率,用“能”,不用“会”: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b)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能”,白话只用“会”:能诗善画。会英文。会象棋。c)跟“不…不”组成双重否定,“不能不”表示必须,“不会不”表示一定:你不能不来啊!。他不会不来的。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他不能(会)不答应吧?d)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用“能(够)”,不用“可(以)”:这雨能下长么?e)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用“可”,不用“能”:我们是不可战胜的。[nài]1.同“耐”。2.姓。
“良知良能”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它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比如你看到一个老人摔倒了,第一反应想上去扶,但心里又犹豫“会不会被讹钱”——这时候,你内心那个“该不该扶”的声音,就是良知;而最终选择伸手去扶的行动力,就是良能。这两者像硬币的两面,一个负责判断对错,一个负责付诸行动。
有人可能会问:“良知良能是天生的吗?”举个例子,幼儿园里两个孩子抢玩具,老师还没开口,其中一个孩子主动说“你先玩吧”,这就是良知良能最原始的模样。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这种本能的善意和行动力,确实像是刻在骨子里的。但后天的环境也很重要——如果这个孩子长期被教导“抢不到就哭”,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最近朋友分享了一个真实故事:外卖小哥在送餐途中捡到装有现金的包,顶着超时罚款的压力在原地等了半小时物归原主。他说:“当时根本没想会不会被投诉,就觉得该这么做。”这种看似“不过脑子”的选择,恰恰体现了良知良能的自然流露。它不需要复杂的计算,更像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善意。
现代人常困惑:“信息爆炸的时代,良知良能还重要吗?”我的观察是,它反而更关键了。比如看到网络谣言时,良知会提醒你“别急着转发”,良能则推动你去查证真相。有个做自媒体的同行告诉我,他拒绝过多次高报酬但虚假推广的合作,因为“心里过不去那道坎”。这种选择短期看可能吃亏,但长期建立了信任资产。
个人认为,良知良能就像身体的免疫系统。平时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在面临道德“病毒”侵袭时,它能快速识别并作出反应。最近AI技术兴起,有人担心机器会取代人类判断,但换个角度想:如果算法设计者能注入更多良知良能的思考维度,或许科技反而能成为善意的放大器。
一位社区志愿者曾对我说:“做公益久了会发现,帮人根本不需要什么高大上的理由,就是觉得该做、能做,就做了。”这种朴素的行动哲学,或许正是良知良能最生动的诠释。它不需要华丽的包装,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小选择中,织就一张温暖的生活网。